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34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威宁:70万亩林下经济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新闻作者:赵庆能 何艳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一角(岳刚 摄)



务工群众在播撒菌种(赵庆能 摄)


  连日来,在位于观风海镇的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数十名务工群众穿梭在松涛林影间处理菌木、松土、播撒菌种、装袋、覆土,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与经济共荣的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画卷。
  “去年我们在这里种了4000亩天麻,产出的天麻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十分优良,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基地负责人徐龙说。今年,基地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至 1 万余亩,目前已完成 6000 亩菌材培养工作,剩余部分预计半个月内完工。
  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林地广袤,昼夜温差大,降水充沛。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气候优势,当地林下经济蓬勃发展,也为林场周边群众带来了增收机遇。
  “我主要负责锯菌木,都是些手上的活计,每天还能挣120 元。”?家住林场附近的卯增保今年61岁,自基地开始种植起便在此务工。谈及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他笑得合不拢嘴。如今,像卯增保这样依托林下天麻种植基地实现稳定就业的群众已达 60 余人,绿水青山正逐步成为老百姓的 “幸福靠山”。
  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引进经营主体发展天麻种植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与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红利,推动林下经济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我每天都在基地里种天麻,不仅仅是为了每天一百多块钱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学习种植技术,以后我想和公司合作,自己尝试种天麻。”务工群众祖小维满怀憧憬地说。
  林下可生金,绿富可双赢。林下经济作为“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朝阳产业,既能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又能加快“金山银山”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紧抓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激发林业发展活力,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形成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粮、林果为主的立体发展格局,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生态颜值与产业价值实现“双花并蒂”,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依托全县419万亩优质森林资源,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70余万亩,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到20.72亿元,有力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场长刘秉江介绍,林下经济是一条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的生态经济新道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绿色方案”。
  绿色是最亮丽的生态底色,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科学利用森林立体空间,让林下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把林下经济发展向纵深推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以‘含绿量’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的‘含金量’,让百姓在绿水青山间端稳‘金饭碗’。”刘秉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