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80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浚源固本壮其流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江行  看发展


浚源固本壮其流
□毕节日报记者 杨小旗 刘燎 雷昶



绿树掩映的乌江源


编者按:
  浩荡乌江,日夜奔流。
  从“泉眼无声惜细流”到“大江茫茫去不还”,一路纵横驰骋,千百年来,乌江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芸芸众生,让两岸的群众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二十年前,毕节日报记者曾历时一个月,对乌江源头和沿江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细致地踏访和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如今,二十年弹指而过。这二十年,是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勠力攻坚消除贫困迈向乡村振兴的二十年,是乌江流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二十年,也是毕节9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的二十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如今,正值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毕节日报记者重访乌江,用笔触和镜头,全面展示乌江沿线干部群众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毕节篇章凝聚磅礴力量。
  即日起,本报陆续转载毕节日报“乌江行 看发展”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异的险川。
  金秋九月,记者怀揣期待,从毕节驱车3个多小时后,来到威宁自治县盐仓镇小地名唤作营洞的地方。这里,是乌江的南源石缸洞的所在。
  几棵高大的核桃树为石缸洞撑起了强劲的“保护伞”,树上结满了果实。这种“多子多福”的核桃树,似乎本身就预示着一泻千里的乌江及其流域固有的非凡血统——多彩而富庶。
  石缸洞其实就是一座绵延数公里的大山下流出清泉的地方,山上树木青葱苍翠。涓涓清流涌出处,周遭有几块天然石块,将涌出的泉水围着,宛如石缸,石缸洞因此得名。为了保护好水源点,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修建了一座小房子将其罩住,两根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乌江代有人才出 源头天生活水来
 
  在小房子的一旁,立了一块大理石碑,上书“乌江源碑记”,简要交代了乌江的“身份”。除此,还有一些新闻媒体和社团前来探访时所立的石碑。
  今年60岁的苏吉章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1996年开始,他就担任营洞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兢兢业业地守护了石缸洞一辈子,见证了乌江源的巨大变迁。
  他清楚地记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外地人扛着帐篷、漂流竹筏之类的户外工具,落户在离石缸洞最近的村民家,不断对石缸洞进行考察,让这里不断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这些考察者的相册里,用同一个角度反映着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71岁的赵康义老人一家以前住在离石缸洞不远的半坡上,通往他家石房子的只有一条狭窄的泥巴路。因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孩子们只好外出务工。
  在脱贫攻坚激战正酣之时,赵康义全家搬到了山下,住进了两层小洋楼,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如此,社区还修好了通往石缸洞的通组路,孩子们回来种植了经果林,每年都有不错的收入。
  道路通,产业兴。2017年,从营洞社区经过的沥青路贯通,可以直接通往威宁县城,将原来两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至半个小时;2018年,社区修通了总长17.2公里的通组路,让“大动脉”连通了“毛细血管”,在社区党支部带领下,大家种植了700多亩樱桃,拓宽了增收渠道。
  2023年,盐仓镇通过整合营洞社区、可界村、松海村的大棚资源,引进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合作社采用轮作模式,让土地物尽其用,周边群众四季都有经济收入。
  “现在过的这种好日子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到处是青山绿水,家家修起大房子,交通又方便。以前,水土流水特别严重,只要一下雨,山下就要涨大水,庄稼、肥料全被冲走,水打沙壅,又一年白忙。河水经常是浑的,要去出个门都很困难。”苏吉章说。
  为了改善生存环境,2002年,苏吉章带领群众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政策,提高当地的森林覆盖率,有效遏制水土流失。2017年,营洞社区又种植625亩华山松。如今,这片松树已然成林,郁郁葱葱,成了守护石缸洞的忠诚卫士,将周围装点得生机盎然。
  因水而兴,向绿而行。
  为了更好地保护乌江源头,盐仓镇实施“增绿、见绿、护绿”行动,将营洞社区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投入资金,在营洞社区进行“改厕”行动,将原来的“旱厕”集中改成了水冲式厕所,同时科学铺设农村污水处理管网,将污水集中处理后再进行排放,最大限度降低生活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以前“一个茅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冬天四处漏风,夏天臭气熏天”的面貌。如今,行走在营洞社区干净整洁的通组路上,村庄整体风貌焕然一新。社区“两委”通过不定期组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力度,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作为传统农业乡镇,盐仓镇充分发挥地处“阳光城”门户、太阳能和风能资源集聚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主动转型升级,努力争取到“金元威宁能源公司”装机规模13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落户辖区全麻口子、大地坪子、老鸦营等地。
  站在镇政府向外远眺,一块块光伏板依次铺开,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光伏板下,各类农作物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我们选择将光伏组件与农业设施、农业种植相结合,在山地间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利用光伏板下空间种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实现‘一地双增收’。”盐仓镇有关负责人说,“项目已于去年并网发电,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助力绿色发展。”
  翻开盐仓镇的绿色产业版图,光伏发电项目仅是一块重要拼图。围绕全县旅游产业化发展思路,盐仓镇积极争取将乌江源作为保护性开发的旅游项目,投资720万元的2024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威宁县营洞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已通过审批;今年6月,启动了投资1300余万元的乌江源头水源涵养与水生态治理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有效促进乌江源水源保护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当地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掬一捧淙淙泉水,品一口天然琼浆,清冽、甘甜。在各级各部门林长制、河长制和不断增强巡林、护河力度的加持下,千里乌江之源最终得以一展身姿,迤逦而去,奏响了一曲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壮歌。(刘成洁 参与采写)转自《毕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