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75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守望
新闻作者:刘乾能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七岁时,她从省城来到下洼村。一身绿军装,在土布衣衫堆里,显得格外耀眼。公社安排她们住在队部的大炕上。正值冬季,寒风刺骨。和衣躺在热热乎乎的大炕上,她望着头顶的房梁,在心里又把离家时的誓言默念了一遍:“要在广阔的农村战天斗地,茁壮成长!”
  挖地,挑粪,点豆,种麦。在一复一日的繁重劳动中,她的脸庞不再白晰,双手也不再细嫩,长出了一道道的血口子。在一次挑粪的比赛中,她身材单薄,却硬要和小伙子一起比拼,因为没注意踩在一块石头上,她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拿到名次,她流下了委屈的泪水。没料到,晚上她发起了高烧,同伴赶紧通知了队长。队长叫上老婆和会计,连夜用架子车把她拉到公社卫生院,队长让老婆一直陪着她,直到三天后出院。
  回到知青之家,她不顾身体还没有康复,又投入到生产劳动中。队长得知情况后,跑到公社,给她争取来村小代课老师的指标。村小一位老师调走后,学校几乎停止了运转。她的到来,引起了孩子们的一片惊呼。他们个个大睁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小手掌都拍红了。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她看着教室里高矮不一长短不齐的桌椅板凳,心里忽然冒起一缕酸楚。她用标准的普遍话,一字一句地带着孩子们诵读课文。不经意间,她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在窗口一闪而过。透过空空的窗口,她看到老队长佝屡着腰,抹了一把眼睛,慢慢向校外走去。
  晚上,她一个人在学校的单身宿舍里,就着昏暗的油灯批改作业。孩子们的笔迹稚嫩,一笔一划却写得十分认真。每一篇作文上,她都要写上一段评语,自然是鼓励为主。作文中,孩子们描绘着自己的未来,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律师,有的是科学家。这无疑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夜风清凉,蛙声阵阵。屋里的灯光,常常要亮到深夜。她没有觉得累,静静独自享受这样的时光。
  一天下午,正在上课的她突然感觉到肚子疼得很厉害,坚持把课上完,她强忍疼痛,去了大队卫生室,检查出是得了急性肠炎。输完液回村小,已是掌灯时分。还没进校门,她就看到老队长带着十几个学生,静静地守在宿舍门口。看到她,孩子们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往她手里塞东西。一块玉米饼,两个鸡蛋,几根黄瓜,一包大枣,还有花生。怀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她眼眶里的泪水也越来越多。
  爸妈来信,说和她一起的知青,有人已经返城了。看完信,她心里有些落寞。她回信说,自己只想在农村好好教书。她清楚,父母只是普通工人,不可能有啥门路让自己返城。她把从城里带来的几本小说从箱底翻了出来,那些经典的文字,成为她每天不可或缺的陪伴。
  一天,老队长急急地来到村小,交给她一张纸。她拿过一看,是推荐她上大学的审批表。老队长说,好好复习,争取考走。她知道的,是这张纸将有可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不知道的,是老队长为了争取到这张审批表,前前后后往公社跑七八趟。
  果然她顺利考上了大学。离开下洼时,她给送行的老队长说报的是师范学校,老队长连声说,好呀好呀。
  毕业后,她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重新回到下洼,成为村小的一名正式教师。
  光阴荏苒。满头银发的她,从教师岗位退休都已经二十年了。这些年,她一直没闲着,义务给周围的学生补课。八十岁生日这天,她教过的学生,把她的客厅挤得满满的。堂屋正面,悬挂着县教育局赠送的牌匾,“师德高远”四个字金光闪闪。她拒绝了家人和学生为她筹办寿宴的安排,只让家人准备了鲜花。
  带着家人和学生,她们一起来到公墓。老队长墓碑前,一束束菊花金黄艳丽。对着墓碑,她深深三鞠躬。她平静地说,老队长,我把根扎在这里了。
  她告诉老队长,她、儿子、孙子,一直都在下洼教书。不同的是,她教小学,儿子教初中,九零后的孙子,已经成为县城重点高中的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