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文学正在放草料
近日,在迤那镇中海村养殖大户龙文学的养牛场内,正上演着热闹的“进食交响曲”。伴着“突突”的马达声,龙文学娴熟地操纵着铲车往来运送草料,牛棚里能繁母牛们支棱起耳朵,湿漉漉的鼻息间飘出青草香。随着龙文学的一声吆喝,整排牛槽前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哞哞”声,牛儿争食草料……
“这可比当年稳当多喽!”擦着额角的汗珠,龙文学向记者算起转型账。2019年,核桃市场寒意渐浓,龙文学萌生转行的想法。彼时他敏锐捕捉到肉牛市场的升温信号,于是便尝试养了20多头牛。五年光阴流转,当初试探性的“牛”生意,已发展成140多头膘肥体壮的“牛”产业。
在龙文学的“养牛经”里,藏着精细管理的密码:每日天未亮便穿梭在山间地头,收割带着晨露的鲜草;定期驱车百余公里前往四川五粮液酒厂,拉回营养丰富的啤酒糟;自配“营养餐”时精准把控小苏打、盐与玉米的配比。“给母牛接生、疫病防治这些活计,我都学会了,现在都是自己干,节约了不少成本。”龙文学说。
市场风浪里,龙文学展现出庄稼人特有的韧性。前两年肉牛价格触底时,他果断调整策略:把母牛留下繁殖,将育肥公牛销往小海镇市场。“今年卖了30多头小公牛,账本上又添了20多万元的进账。”说起这波精准操作,龙文学满脸笑意。
站在撒满草料的牛棚里,龙文学勾勒出未来的蓝图:“争取到2027年,我养牛能发展到300头。”这份底气,来自中海村日益壮大的养殖矩阵——全村555户村民,共养牛2236头,户均存栏量达4头,去年出栏700余头牛,产值达500余万元。
在威宁自治县“强牛壮马”的产业号角中,像龙文学这样的养殖能手正引领着乡亲们,把青山绿水化作金山银山,让致富希望在养殖路上越“犇”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