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正在安装种植大棚钢架
本报讯(记者 沈光勇 李玉琴) 近期,在草海镇中海村的蔬菜种植连片坝区,一场与春耕农时紧密交织的农业产业升级热潮正在上演:1000余个现代化蔬菜种植大棚的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
近年来,中海村充分依托当地独特的高山冷凉气候优势,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号召,通过“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的创新模式,规模化流转土地,推动传统露天种植向智慧大棚种植转型。
近日,记者来到建设现场,只见100余名工人正忙着吊装拖运、平整土地、测量打孔、焊接安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制简易型钢冷轧机的金属撞击声与运输车辆的引擎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春耕交响曲。
草海镇中海村村民陶旺是这忙碌景象中的一员,他曾在浙江工地从事扎钢筋工作,每天要爬几十层楼。如今,他在家门口就能继续干老本行。在自制简易型钢冷轧机上,他熟练地把一根根钢管冷轧成大棚架,然后整齐码放,“现在月收入不比在外省少,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还有稳定收入。”陶旺说。
自2023年起,鲜之源农业等企业持续加大在中海村的投资力度,将钢架大棚、无土栽培、数字监控等现代农业技术引入田间,并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形成了“夏种高山菜、冬产品牌蔬”的全年供应链。2025年,当地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种植大户落地并改扩建蔬菜大棚,加速了这片土地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科技赋能”的现代产业园蜕变。这一蜕变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让村民实现了“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的双重增收。
该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自2月启动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600个大棚建设,每天有近100名当地村民参与施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200余个标准钢架大棚,通过“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流转土地涉及112户村民,常年提供采摘、分拣等岗位300余个。这不仅让村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还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冷链物流和农产品初加工产业,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