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28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哈喇河镇:“种养结合”稳增收 闯出致富新路子
新闻作者:罗喜贵 李玉琴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正在播种马铃薯



养殖场内工人正在饲养小黄牛


  本报讯(记者 罗喜贵 李玉琴) 春日的哈喇河镇牛街村,处处焕发着盎然生机。在阔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有的赶着耕牛犁地,播种党参,有的操控播种机,忙着播种马铃薯。半山腰的养殖场内,小黄牛悠闲地吃着草料,在长期的探索中,该基地实现了养殖和种植良性循环发展。
  合作社负责人蒋良军是牛街村本地人。自2023年起,他敏锐捕捉到本地企业 “荞老者” 的原料需求,带领群众在山坡上种植荞麦,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量300余吨,产值超200万元。同时,试种了100多亩马铃薯,精耕细作、科学管理,实现亩产5000斤,亩产值4500元。随着肉牛市场行情向好,蒋良军顺势开展本地杂交小黄牛养殖。到2024年底,杂交小黄牛存栏量达600头。今年年初牛价上涨,合作社出售了560多头牛,净赚100多万元,目前仍存栏30多头优质种牛。
  “种养结合就像给土地装了‘双保险’。” 蒋良军介绍,种植产生的秸秆可作为牛饲料,牛粪又能还田,肥沃土地,形成良性循环。今年年初,他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党参市场前景广阔,便流转了90多亩山地试种,并在观风海镇李子村拓展种植了300亩马铃薯。通过统一规划与管理,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益,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在党参种植现场,50岁的村民李文印笑着说:“种完家里的马铃薯就来这儿务工,一天能挣100元,一个月差不多3000元。” 像李文印这样的务工人员,每天有20多人在基地工作。驾驶播种机的马敏前也算了笔账:“开播种机一天150元,一年能干4个月,收入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还能照顾家人。”
  曾经零星种植的土地,如今种满党参、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据合作社统计,目前已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增收,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
  “我们的目标是让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金,让每一位群众都受益。” 蒋良军说,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扩大种养规模,探索 “合作社 + 农户” 的深层次合作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