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嘱托 催人奋进
——威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
记者 赵庆能 罗喜贵 陈逍 曹静怡
春来万物生,乌蒙满目新。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徐麟书记在威宁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如春风拂过大地,在威宁自治县广大干部群众中掀起学习热潮、奋进浪潮,为威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力。
大家一致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徐麟书记在威宁调研时的讲话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自信自强的姿态、守正创新的勇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书写威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们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方向,积极发挥‘链主’作用,开展‘以商招商’,加快招引优强企业落地威宁,全力推进威宁新能源产业联盟建设。”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郑乾表示,公司将矢志不渝地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贯穿到研发、生产和项目建设中,加快能源产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斗志全力推动民营经济攀高向“新”,书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土壤”,是市场主体的“氧气”,是集聚资源要素的“磁场”。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对地区发展不可或缺,不断吸引着资本向此流动、企业在此扎根、人才朝此汇聚。威宁自治县投资促进局局长李海云说:“我们全程代办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全力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政策+金融+人才’的全要素保障体系,搭建企业问题‘直通车’,清单化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落实各项纾困政策,让企业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既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民生的“温度计”、社会的“稳定器”。威宁自治县就业局局长祖梅表示,威宁将积极发挥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领作用,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扎实开展春风送岗“四项行动”,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按需组织开展招聘活动,搭建用工企业和求职群众之间的服务桥梁。同时,充分发挥贵州公共招聘网、“毕就业”微信小程序、“威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公众号、“威宁零工市场”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平台作用,将最新岗位信息、技能培训信息、政策扶持信息等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和群众少跑腿,把传统的面对面服务转变为线上智慧服务,极大减少劳动者的求职成本。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我们将积极学习总结‘千万工程’成功经验,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利用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把现实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果。”羊街镇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刘伟表示,双河村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精准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破题”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体验、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培育农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全力“编织”美好风景,创造美好“钱景”。
“办好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建设。”双龙镇党委书记赵碧表示,双龙镇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方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持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班子队伍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严格管好农村集体“三资”,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 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努力让乡村更美丽、群众更富裕,确保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驻村工作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的过程。威宁融媒体中心挂职兔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胡晓林表示,“三包两驻”机制要求驻村干部“脚下有土、心中有光”,既要扑下身子办实事,也要守牢防返贫底线。作为挂职兔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的她,不仅带领驻村工作队强组织、谋产业,为村里修产业路盘活土地,装路灯完善设施,组织技能培训促就业,还建起了“新升村积分超市”,引导人居环境提升。她说:“驻村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群众中,在帮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自己也感悟到了基层工作的意义,每一件小事的累积,都是群众认可的基石。如今在走村串户过程中,村民们的笑脸,就是驻村工作得到群众认可的最好诠释。”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我们将把强化供需对接和技能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威宁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勋杰表示,威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聚焦供需对接与技能培训促就业增收,重点构建“123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筑牢服务根基,并通过新型产业工人党支部、劳务协作站等渠道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拓展就业岗位。同时,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以岗定培”,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培训实用性,靶向培养适配人才,全力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
农业发展既要懂技术,更要接地气。威宁亦佳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凤平坦言,他刚来时穿皮鞋跑田坎,为让乡亲们认可实力,扎根后换帆布鞋,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凭借多年经验发展香葱产业获得好收益,激发群众干劲。今年是他扎根威宁种植香葱的第4个年头,如今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轮作复种,村民务工加种植年增收三四万。他每天关注全国行情、发圈拓销路,看到订单不断增加开心不已。黄凤平说:“农业是实打实干事,只有带着乡亲一起干,小香葱才能成致富‘金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