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上降解地膜的耕地
近日,乌蒙山间依旧晨雾弥漫、春寒料峭。在威宁陕桥街道办事处的农资发放点却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前来领取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农户们围拢在发放点,有序签字确认、清点数量、搬运装车,一捆捆崭新的地膜被装上小三轮,小小的院子里人声鼎沸,装满地膜的车辆往来穿梭。
这场热闹的农资发放活动,正是威宁自治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的生动一幕,正式拉开了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高原春耕新“膜”法的序幕。
威宁自治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由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自 2024 年 6 月启动。在这个项目中,威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地膜革命”。一方面,投入 555 万元采购 430 吨加厚地膜,通过“2 斤旧膜换 1 斤新地膜”(周边乡镇)和“1 斤旧膜换 1 斤新地膜”(草海保护区)的兑换方式,鼓励种植户积极回收地膜,稳步推进加厚高强度地膜的应用推广。另一方面,利用 302 万中央配套资金采购 120.8 吨全生物降解地膜,并免费发放给草海保护区周边群众使用。
政策的春风吹向高原大地,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陕桥街道陕桥村农户邓昭伍抱着刚领到的地膜,兴奋地给记者算起了账:“家里种的十五亩地,往年光买地膜就差不多要1500块钱,现在政府免费发这种‘会消失’的神奇膜,省下的钱够买三头小猪崽啦,而且还不用弯腰捡残膜,省钱又省力。”邓昭伍手中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原料采用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及其他天然材料,自铺设起 90 天后自然降解,可完全为自然界消纳,降解的最终产物为水与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目前,120.8 吨全生物降解地膜已全部免费发放到草海镇、双龙镇、海边街道、六桥街道及陕桥街道等环草海周边农户手中。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草海保护区周边的耕地今年将实现全生物降解地膜全覆盖。
“传统地膜残留不仅会导致土壤板结,更会破坏生态环境,黑颈鹤等候鸟误食后会致命,而新型地膜三个月后就‘隐身’,候鸟越冬更安全。”陕桥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勇说。
与此同时,威宁还积极推进“旧膜新生”行动。自 2024 年下半年起,通过以旧换新政策鼓励群众参与残膜回收,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提高使用寿命和回收率,开展机械化捡拾工作提升残膜回收效率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农用残膜回收利用力度,构建起“降解 + 回收”的立体防控网。目前,威宁已建成农膜回收网点 50 个,其中草海保护区周边网点 9 个,引进机械化合作公司 1 个,扶持废旧农膜加工利用企业 1 个,县域内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初见成效。
面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地貌,威宁还创新推出“垂直农业用膜指南”。在草海保护区及海拔 2300 米以上区域,威宁将根据高寒特性调整全生物降解地膜配方;海拔 2200 米以下的缓坡带,主推使用加厚地膜,并通过“以旧换新”延长其使用寿命。在草海镇的地膜实验田里,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宫连虎说:“我们将定期观察示范点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整个降解过程和降解周期,记录好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结合威宁的气候、海拔、日照、土质等条件,引导用膜群众购买适合当地耕种使用的地膜,从源头上减少普通地膜的使用量,切实做好威宁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春染乌蒙银波漾,科技覆膜绿意长”,威宁这场“地膜革命”,是科技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是政策惠农的生动实践。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举措,不仅为农户减轻了负担,增加了收入,更保护了生态环境,为候鸟等生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