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哲觉(岳刚 摄)
在乌蒙山腹地的哲觉镇,一幅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个曾因山高路远而发展滞后的乡镇,如今依托“北中药、南水果”的产业格局,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支点,撬动“2+N”特色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之路。2024年,全镇中药材产值突破2.3亿元,软籽石榴种植面积达1.2万亩,特色种养业覆盖19个行政村(社区),带动户均增收超5000元。
组织领航: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过去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出路,如今党支部带着我们种药材、养肉牛,家家户户有奔头。”在公平村林下天麻种植基地,党员示范户姬兴茂边采收天麻边感慨。这背后是哲觉镇构建的“乡镇党委统筹—党支部领办—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四级联动体系,通过把党组织嵌入产业链,实现组织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深度融合。
乡镇党委创新“双培双带”机制,将12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16名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在海田石榴基地,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整合土地、技术、市场资源,带动村民以土地入股、务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形成“保底分红+效益分成”的利益联结模式。近一年来,石榴基地面积扩大100亩,新增就业岗位48个。
生态赋能:让青山绿水“淌金流银”
走进公平村林下天麻种植基地,天麻与黄松一同生长。“林上长黄松,林下种药材,有效提升了林地的经济价值。”哲觉镇林业办负责人赵跃算着生态账:全镇3万亩中药材中,17%采用林下种植,既节约耕地又提升品质。配套建成的魔芋加工厂和百合深加工车间,让初级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
这种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在哲觉镇遍地开花。箐竹村的蜜蜂穿梭于中药材花海,产出药蜜更加优质;哲觉社区的梅花鹿养殖场与周边中药材基地形成循环农业,鹿粪还田使药材产量大幅提升。“我们正在申报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镇长杨少飞介绍,新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已吸引3家大户正在谈入驻直播销售事宜。
多元驱动:“一村一品”激活内生动力
“别看多肉植物小,我们大棚里200多个品种年销售超10万元。”铁厂村多肉种植基地负责人袁加慧展示着“九尾狐”等网红品种。这个由返乡青壮年创办的项目,通过党支部协调流转土地,建设大棚发展多肉养殖,带动周边10户群众参与,形成“党支部+大户+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产品已覆盖云南、贵州两省五市市场。
在哲觉镇的产业版图上,这样的特色“珍珠”熠熠生辉;大桥村标准化牛舍里,肉牛佩戴着耳标;中发村的“彩虹西瓜”供不应求;发财冲村的大棚草莓实现“四季采摘”。全镇94个家庭牧场、12个特色种养基地,构建起“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的产业矩阵。
链式发展:从"种得好"到"卖得俏"
“过去种石榴看天吃饭,现在合作社包技术、包销售,我们只管把果子种甜。”海田村果农何汝贵的底气,来自哲觉镇打造的"种产销"全链条。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从有籽石榴发展到软籽石榴,到如今试种无籽石榴,党支部组织到云南考察学习,开发石榴酒等深加工产品,软籽石榴产值提升3倍。乡镇正在帮助申报“海田石榴”地理标识,县融媒体帮助直播销售,让“海田石榴”走出大山,远销沿海。
这种产业链思维贯穿各个产业:升级的魔芋加工厂,将魔芋附加值大幅度提高;新建的中药材深加工车间,生产出百合茶等产品,产品走进城乡超市;中药材交易市场配备直播区和销售区,很快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对接。
站在新起点,哲觉镇正谋划更大的产业棋局,完善林间机耕道,引入民间资本开发27万亩林地资源;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扩大规模……当党建红、生态绿、产业金在此交汇,这个乌蒙山小镇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