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14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梅影含香忆幽梦
新闻作者:方泳霖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梅影含香忆幽梦
——读《梅影庵忆语》有感而作
 
   《影梅庵忆语》全书共分四卷,是明末四公子冒襄为亡妾董小宛而写的哀悼之文。作者自谓此文以血泪和墨而就,但要正解《梅影庵忆语》中冒襄对于董小宛的感情是需要细心研读和仔细思量的,不能简单以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一概论之。
  冒襄,字辟疆。明末清初数次落第的读书人,他在明清迭代,刀兵四起之际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等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董小宛,字青莲,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彼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但在乱世的秦淮河畔,依旧是一派纸醉金迷、莺歌燕舞的艳靡景象。
  冒襄和董小宛的相识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背景之下才子佳人的奇缘,乱世中的家国忧思、温婉单纯的女性情怀、痛彻心扉的生死感悟,都在《影梅庵忆语》一书中诗化呈现。可以说它是明清易代文人群体追求自由精神的一种折射,更是个体生命在乱世红尘中写下的浪漫诗章。
  全书第一卷讲的是冒襄与董小宛相识到终成眷属的故事,里面有董小宛勇敢追求幸福的一面,也有冒襄犹豫不决和风流成性的一面。我认为开篇第一卷是富有争议的一卷,但也是研究价值颇高的一卷。这一卷中不光讲述了冒襄对于董小宛的复杂情感,也包含了历史隐逸的事实。
  此卷中绕不开明清历史研究的是陈圆圆,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之前冒襄和陈圆圆的故事被写进了《影梅庵忆语》。这一段历史真实性非稗官野史所能比拟,按冒襄所言,假如他提前十天来接走陈圆圆,后面就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了。此文难得之处是勾连出了大时代中这件可以影响历史进程的神秘往事。
  即便陈圆圆被劫走后,冒襄在接纳董小宛的过程中,同样显得十分的抗拒和犹豫,但董小宛不顾一切追求冒襄,却表露出了惊人的决绝。两者态度的反差是值得深思的,后来钱谦益帮助董小宛脱籍赎身并送给冒襄或许别有用意,但所有的答案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冒襄能否和董小宛一样为彼此不顾一切。然而冒襄却没有,在这一点上他是决绝配不上董小宛的。
   书的第二卷讲的是冒襄和董小宛焚香品茗、学书精膳的美好时光。冒襄想编全唐诗,董小宛就帮忙稽查、抄写与商定。她喜欢听冒襄讲历史故事,自个也喜欢书法,嗜好绘画,她还能细心管理家庭收支,更是编写成了一本叫做《奁艳》的百科全书。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非常了不起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竟是男权社会中的一介女流。
  这第二卷的红袖添香故事令人心驰神往。在乱世之中这段温馨而静谧的时光显得弥足珍贵,在女红织秀、花草种植、品茗烹调上,董小宛展现了极高的品味和审美情调。而冒襄的文笔精湛、活色生香。两者相得益彰,令人艳羡。这一卷的价值不光在于勾勒出董小宛极富情趣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对士大夫生活和趣味的细腻描绘上,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格调高雅的一些生活气息。
  书的第三卷讲的是甲申之变后冒襄一家经历的艰难困苦。在逃难的途中书中详细描述了董小宛的深明大义,她让冒襄主动抛弃自己带着双亲和妻子儿女逃生。或许在封建时代,这样的取舍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逻辑和社会价值标准。但两人的感情终究不可能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至情至性,冒襄再一次深深地辜负了董小宛。
  后来还是冒襄的父母舍不得董小婉,才把她带上一起逃难。一家人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途中还有军队屠杀劫掠,饱受惊吓。董小婉惊悸劳累过度,这也为她英年早逝埋下伏笔。
   书的第四卷讲的是因缘相应的谶语和梦兆。冒襄一家颠沛流离到了海宁,此时已经落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地。冒襄染病近半年,幸得小婉无微不至的照顾,得以死里逃生。在这日复一日的操劳中董小婉如灯油耗尽,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一个女人正值二十八岁的青春年华中,暗自凋零。冒襄用占卜测出的“忆”字和自己梦魇的谶语相符,待到他返家之时,董小宛早已是香消玉损。
   《影梅庵忆语》通篇回忆,悲苦清欢,皆已成为过往。冒襄不能做到死生契阔,与子偕老,也没有护董小婉一世周全。读起来几多气恼,几多忧心。佳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珍惜,死后再精妙的挽文又能换回些什么?在我看来这无非就是一种自私虚伪的愧疚和悔恨之心作祟罢了。
   有人说《影梅庵忆语》其文或描清水秀水之妩媚,或绘花前月下之温馨,或状尸横遍野之惨烈,或怀刀光剑影之冷峻。我认为这本书在以小说的心态度去读之外,还可以研究明清历史、研究明末百姓的生活状况。客观来讲《影梅庵忆语》是一本具有文学性,也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研究价值的书,精妙之处,均非寻常文章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