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说:“季氏要去攻打,我们两个,都不想。”
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尽力任职,不能就停。’遇到危难不坚持,要倒了不去扶持,那用你们辅政是干什么的?而且你的话过头了,老虎、野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啊?”
冉有说:“今天的颛臾国,城池坚固且靠近费城。今天不去攻取,往后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厌恶说不要又为自己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卿大夫,不担心少而担心不平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因为平均分配就没有贫穷,和睦人就不会少,安定就不会倾覆。只有这样,远处的人不归服,就修养文德吸引他们过来。既然他们来了,就安顿好他们。今天你俩帮助季氏,远处的人不服从,不能吸引他们到来;国家将要分崩离析,不能守住;反而谋划在鲁国境内用兵。我担心季氏子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家门之内啊!”
笔记:这是章是《论语》少有的长篇之一,其中涵盖很多东西,一一解读。一是教育方式,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孔子严肃责问,冉求语言几番变化,从掩盖到坦白,到最后完成对二者的教育,孔子的语言极具张力,以案说理,以理服人。二是孔子为官之道,前面多次讨论过,这里又出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中国古代,君王一言九鼎,不容置疑,而孔子一贯倡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简单的“止”“隐”来解决,对于为之而止(隐)的人,孔子十分赞赏。三是分配制度,“均”,这种来源应该与“井田制”有莫大关系,但平均分配究竟是否符合实际?放在今天来讲,弊端重重。四是主张和平的政治精神,孔子很注重德治,以德服人,“修文德以来之”,逼不得已要用兵,也是先礼后兵。对待一个国家,在后面孔子还提出“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不主张灭绝一个邦国,当然古代的“国”与今天国的概念区别很大。孔学在汉代兴起,就是汲取秦朝地域统一而思想未统一弊端,看中孔学对思想统一的作用。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试译:孔子说:“天下清明,礼乐制度,征伐之事,都由天子做主;天下浑浊,则礼乐制度、战争之事由诸侯做主。由诸侯做主,十代人少有不失去的;由大夫做主,五代人少有不失去的;陪臣做主,三代人少有不失去的。天下清明,则政治权力不在大夫手中,天下清明,老百姓也不会议论纷纷。”
笔记:《论语集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矣,盖上得其道则权纲在自己,而下莫敢干之也;若上失其道,则纲维解纽,而诸侯得以窃乘之,礼乐征伐将专行而不顾矣。若诸侯可以窃之于天子,则大夫可以窃之于诸侯,而陪臣亦可以窃之于大夫,其理之逆必至于此也。”这就是弊端,孔子重视个人修养培植,以此推于政治,寄予君王很大的希望,君正则臣正,臣正则民正,民正则天下正,所谓上行下效,靠“君君臣臣”这种政治伦理来维护,难怪后世帝王对孔子后裔尊奉为“衍圣公”,孔子出发点是德,但帝王假借孔子之名,禁锢民众思想,维护高高在上的皇权。
16.3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试译:孔子说:“鲁国不由君王做主已经五代人了,政权落在大夫手中四代人了,所以三桓的子孙已经衰微了。”
笔记:孔子进一步感慨礼乐征伐之事不由国君做主,所以鲁桓公的后代已经衰落了。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试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直爽、守信、博学的人交友,有好处;与虚伪、圆滑、好言的人交朋友,有害处。”
笔记:《四书解义》“盖人无贵贱,皆须友以成其德,惟详审而慎择之,斯可以有益而无损。”孔子说交朋友的方法就是看对方为人之道,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子说的不只是交友,也谈君臣,其实是相通的,孔子的学说着眼点都在个人。
16.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试译:孔子说:“有好处的喜好有三种,有坏处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调节自己,喜好称赞别人好处,喜好交往知识渊博的朋友,是好的喜好;喜好放纵,喜好游逛,喜好宴请,是不好的喜好。”
笔记:说喜好的好坏,背后还是与个人的修养息息相关。也不尽其然,明徐霞客喜欢游玩,因此有《徐霞客游记》,今人朋友间喜欢宴请切磋。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试译:孔子说:“事奉君子要注意三种过失:还没到说话的时候说话是急躁,到说话时候不说是隐瞒,不看脸色说话是盲目。”
笔记:《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时然后言也。人之立言,贵于当可,语默应对,务因乎时。所以语默皆学者必须讲求于平日,审察于临时,庶合乎时中之妙,而动无不宜也。”孔子对说话要求,要看人,要根据时间,这可不是“遇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在整部《论语》中,孔子把很多生活中经验视作修养一部分,这就是道在日常伦用中吧。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试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自我警戒之事:少年时,精力不稳定,警戒放纵;中年时,精力旺盛,警戒好斗;老年时,精力衰退,警戒贪欲。”
笔记:人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都不能肆意妄为,可见修养的培植,终身之事。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试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位高者,敬畏圣人言语。小人不懂天命所以不敬畏,轻视居于高位的人,侮辱圣人语言。”
笔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天命,还是我一如既往理解的天命,不具有神秘色彩,而是无常天命,对不知晓的东西的敬畏,这是人共有的特点,但可赞扬的是,儒家对天命并非服从、顺从,而是自强不息;关于大人,孔子敬畏大人,这是理想的大人,德配其位者,对于德不配位者,孔子多次斥责,怎么还敬畏呢?关于圣人,孔子多次称赞,圣贤无错?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试译: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等,遇到困难才学习,又次之。遇到困难还不学习,是下等了。”
笔记:读《论语》,越到后面的篇章,有很多越难以理解,我的理解方式是放在整部中来看,不单独理解,譬如本章孔子谈到“生而知之者上也”,是不是孔子承认有天生之才?那么孔子又为何一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述而篇》中,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从整部《论语》来看,孔子是不承认有天生之才的,连他自己都是“敏己求知者”。用今天的话来讲,孔子应该是意识到人的智商还是有优劣之分,所以强调学习,是勤能补拙,开篇学而习时之的习,《论语集注》注释为“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这和我们今天讲“笨鸟先飞”是一个道理。笨鸟不飞,庸人!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利思义。”
试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思考是否清楚,听,思考是否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考虑是否认真,疑虑,考虑是否请教,愤怒,考虑是否引起难题,收获,考虑是否合义。”
笔记:孔子要求很高,人在生活中真如此做,是不是很累?估计一个人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没有做作之嫌,而是自觉流露。到这里,本篇孔子说了“三友”“三乐”“三愆”“三戒”“三畏”“九思”,有内有外,对人的道德行为做了规范,其实这都是孔子“礼”,他的“仁”就是通过这些规范,即“克”得来的,我说修养,是基于“仁”“德”基本相通来谈,归根结底,都是对道德修养的要求,所谓大道至简,放在这里不为过,看似日常行为,事关道德情操。
16.1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试译:孔子说:“看见善良如赶不上一样去追求,看见不善如碰到开水一样躲避。我还没有看见这样的人,我听到过他们讲话。隐居起来保持自己的志向,出来践行道义以达到自己追求的道。我听过他们说的话,还未看到这样的人。”
笔记:这一章就文本意义,很好理解,但孔子这样感慨,估计是认为今人不如古人,社会礼崩乐坏。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试译: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老百姓称他没有道德,博一、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到今天还在称赞他们。(“不是因为他富,是因为他有品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笔记:这章历来有争议:一是缺子曰,二是最后删了两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但不影响章节中对有德之人的称赞。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试译:陈亢问伯鱼:“你听到什么特别的吗?”
说:“没有,一次他一个人站着,我经过庭院,说:‘学习《诗经》了吗?’说:‘没有。’说:‘不学习诗,无话可说。’我回来就开始学习。又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中,我经过,说:‘学《仪礼》吗?’说:‘没有。’说:‘不学《仪礼》,站立不起来。’我回来开始学《仪礼》。就这两件事。”
陈亢回来后,高兴地说:“问一个问题,知道三件事,知道《诗经》,知道《礼仪》,还知道君子不特殊对待自己的儿子。”
笔记: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经》和《礼仪》的重视,还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儿子和对自己的学说并无二异。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试译:国君的妻子,国君称作夫人,她自称小童;国内人称她君夫人,对外国人称她寡小君;外国人称她君夫人。
笔记:这章很特别,文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仪礼》中记载一般,是礼的具体内容,放在这里,估计是为了说明“正名”的重要性,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仅为揣测。
阳货篇第十七(共二十六章)
阳货讽刺孔子,很有意思。简要以孔子一生经历讨论哈孔子对待当官的态度。“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出自《史记》),孔子想交往权贵。“至十九,娶于宋之上官氏,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出自《孔子家语》),国君重视,十分惊喜。难怪孔子对鲁昭公娶同姓女子态度行为不批评,由此可见,孔子对权贵的态度,并非以礼衡量,对权力态度颇为暧昧。“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当上官了,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孔子遂適卫……将適陈,过匡……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去卫,过曹……去曹適宋……適郑……遂至陈……过蒲……遂適卫……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还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遂行,复如陈……自陈迁于蔡……自蔡如叶……去叶,反于蔡……楚昭王兴师迎孔子……自楚反乎卫……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出自《史记》),因鲁定公沉迷女色,孔子辞官,周游列国十四年,没当上官,返回鲁国。“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出自《孟子》),没有人任用他,就惶恐不安,带着礼物外出以见国君。“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17.5),“佛肸召,子欲往。”(17.7)很想当官了啊。由此可见,孔子虽然没说过“学而优则仕”,但他一生都在求官,当然,他求官是“为东周”,为了恢复小康,实现大同。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试译: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送给孔子一只小猪。
孔子趁他没在的时候,去拜访他。
在路上遇见了。
对孔子说:“来!我和你说话。”说:“有一身本领却让国家处于迷惑状态,算仁吗?”说:“不可以。”“想做事却放过机会,算聪明吗?”说:“不可以。”“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岁月不饶人啊!”
孔子说:“对,我要出来做官了。”
笔记:这章很有趣,阳货以礼相待,孔子避而不见,趁人家不再去拜访,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不想却在半路遇到了,阳货这厮乘机讥讽了孔子一番,孔子唯唯诺诺,最后回答“诺,吾将仕矣。”但孔子去了吗?肯定没去。孔子可是很讲信用的啊!?陈祥道以“邦无道,危行言逊”解释说:“诺以仕者,言逊也;终不仕者,危行也。”其实,这是孔子权宜之计,委以虚蛇。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试译: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习染使之悬殊。”
笔记:这是名篇,《三字经》开篇就提及,但受《三字经》影响,均认为孔子说性本善,现在来讨论。《公冶长篇》第十三章提到性,当时未做细解,孔子说的性到底是什么?简单理解就是人性,那么这个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我翻阅了很多书籍,都没找到孔子说性善的言论。《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就此来看,天命无常,所以性也无谓善恶。《论语新解》“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盖孔子就人与人言之,孟子就人与禽兽言之。孔子没而道家兴,专倡自然,以儒家所言人道为违天而丧真,故孟子发性善之论以抗之。然亦未必尽当于孔子之意,故荀子又发性恶之论以抗孟子。”钱穆先生这个说法中肯,性善性恶都是儒学的发展,其实就孔子本意而言,人性无谓善恶,直白点说,人天生就是一张白纸。我翻译时选择习染,未选择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试译:孔子说:“只有最聪明的和最愚笨的不可改变。”
笔记:有了人性无谓善恶的理解,再看这章就不难了,“上知”等同于“生而知之”,这种人本来就不存在,还谈什么改变,“下愚”等同于天生的智障,又怎么去学习改变了。这两者都是特殊存在或者不存在,因此除了他们,其他人通过学习,都能有所收获。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试译: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怎么样用宰牛的刀?”
子游说:“以前我也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习就容易听指挥。’”
孔子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刚才不过是开玩笑!”
笔记:这里很有意思,孔子为什么说他在开玩笑?《论语义疏》“于时子游为武城宰,而孔子往焉。”所以理解“割鸡焉用牛刀?”有两层意思,一是礼乐是国家之治所用,子游用来治理一个小城,二是子游为大材,治理小城可惜了。子游理解孔子学说的根本,至于用在小城,而不用在大国,非子游能左右。所以孔子说是玩笑,怕打击子游。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试译:公山弗扰盘踞费城造反,召唤孔子,孔子准备前往。
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去他那里?”
孔子说:“他召唤我,难道是白召唤吗?如果有用我的人,我能在东方复兴周道!”
笔记:孔子很想当官,目的为复兴周道。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试译: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实行五种于天下就算仁。”
“请问那五种。”说:“恭敬、宽厚、诚信、敏捷、恩惠。恭敬不侮辱人,宽厚得拥护,诚信得信任,敏捷有功效,恩惠能指挥人。”
笔记:日本学者竹添光鸿说:“此仁,是治天下之仁,故以五者为仁之作用。子张一生病痛,只是务外,夫子因病立方。”这个说法我觉得是孔子本意,对子张说仁的外用,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
17.7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试译:佛肸召唤,孔子准备前往。
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亲身干坏事的人,君子不去他那里。’佛肸在中牟造反,你要去,怎么说?”
孔子说:“是,我说过这话。但不是说坚固的东西,磨不薄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不黑吗。我难道是匏瓜,挂着不吃?”
笔记:《论语义疏》“佛肸经为中牟邑宰,而遂背叛,此是不善之事也。”由此可见,这与17.5是一个道理,难怪子路一直反对,孔子的解释:17.5是复兴周道,这章有不怕环境的好坏、坚守自己和要干一番事业的意思,这章的解释也颇为牵强,与孔子倡导不符,真是难以捉摸。
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试译:孔子说:“子路啊,你听说过六种美德六种毛病吗?”子路说:“没有。”
“坐,我讲给你听。喜欢仁不好学,毛病是愚蠢;喜欢聪明而不好学,毛病是放纵;喜欢诚信而不好学,毛病是狭隘;喜欢直爽而不好学,毛病是急躁;喜欢勇敢而不好学,毛病是闯祸;喜欢刚强而不好学西,毛病是狂妄。”
笔记:这章足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说明孔子倡导的一切品德,都要去实践,不用不足以验证学习是否有所收获。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学习成果的运用要把握好度,中庸之道的运用!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试译: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诗经》?《诗经》,可以启发,可以观察,可以相处,可以表达哀怨。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能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笔记:这是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进一步阐释,说明读《诗经》之用。《四书解义》“盖温柔敦厚,《诗》教也。古者太史采风,上自郊庙,下及里巷,政事之得失,性情之邪正,风化之美恶,习之贞淫,皆于此觇之。非若后世比词属句,斗靡夸多,侈扬乎风云月露之盛,徒以娱耳目而荡心志也。”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试译:孔子对伯鱼说:“你读《周南》《召南》了吗?人不读《周南》《召南》,他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一样。”
笔记:正墙面而立,意指学问不能前进。这章紧接上一章,说《诗经》之重要。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试译:孔子说:“礼啊礼啊,只是供玉献帛吗?乐啊乐啊,只是敲打钟鼓吗?”
笔记:这与“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一致,礼乐一家,礼乐不只是礼乐,更多是“克己复礼为仁”。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试译:孔子说:“外部严肃内心怯懦,比喻的小人身上,就好像挖洞穿墙的小偷吧。”
笔记:为什么要比喻在小人身上,因为这种人是伪君子,披着道德的外衣,干小人行径。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试译:孔子说:“好好先生,道德的祸害。”
笔记:这是对“众好之,必察焉”的注解,“乡人皆恶之”“不如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7.1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试译:孔子说:“在半路上听到传说,是对道德的抛弃。”
笔记:道听途说,未加判断,无责任可言,是没有道德的表现。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试译:孔子说:“粗鄙的人可以与他一起侍奉君王吗?这种人没得到,怕得不到。得到了,怕失去。如果怕失去,那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
笔记:《论语解义》“鄙夫之心在乎固其位,君子之心在乎称其位。”孔子对鄙夫用“患得患失”来形容,形象贴切,是“德不配位”的体现,意在说明“有德者居之”。
17.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试译: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今天的人呢,或许都没有了。古人狂放不拘小节,今人狂放无休无止;古人矜持自守规矩,今人矜持愤恨戾气重;古人愚笨直爽,今人愚笨是装出来骗人的罢了。”
笔记:这章难译,很多字要查阅对比,初读难解,我勉强翻译。孔子在感慨世风日下。也在说度的问题,这就是“克”的真意吧。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与1.3一模一样,放在这里不知何意。
17.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试译:孔子说:“厌恶紫色占夺了红色,厌恶郑国声乐迷乱正统音乐,厌恶以口舌颠覆国家的人。”
笔记:远离奸佞,坚守道义。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试译:孔子说:“我不想讲话。”子贡说:“你不讲话,我们怎么记述你的思想啊?”孔子说:“天什么时候讲话,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天说了什么。”
笔记:以这章来体验“格物致知”的深意,就有意味了,大道至简,孔子“述而不古”,其述来自古人,古人又来自哪里,《四书反身录》“时行物生,真机透露,鱼跃鸢飞,现在目前。学人诚神明默成,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四端万善,随感而应,道即在是,夫何所言?体道妄言。”所谓悟道,就是如此吧。天没说话,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试译:孺悲相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带话的人出门,孔子取瑟弹唱,使他听见。
笔记:查阅资料显示,孔子不见的理由是孺悲无礼,以此教育孺悲,大约以此说明礼的重要性。
17.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试译:宰我说:“三年守丧,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礼将生疏了;三年不弹唱音乐,音乐将会忘记。陈粮没有了,新谷收了,钻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一年就够了。”
孔子说:“吃粮食,穿衣服,你安心吗?”
说:“安心。”
“你安心,就去做了,君子守孝,吃饭没味道,听乐不快乐,居住不安心,所以不做。如今你安心,做就是了。”
宰我出去。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才离开父母怀抱。三年守孝,大家都遵守的规矩,在我难道是没得到父母三年的爱护吗?”
笔记:宰我对守丧三年提出疑问,而且理由说得通,孔子追问,宰我再答,看似合情合理,按孔子对“经”“权”的运用来说,到“今女安,则为之!”本章就结束了,而孔子却严厉批评宰我,说宰我不仁,继续坚守守丧三年的礼制,原因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命。”在17.5、17.7中,孔子甚至作出了与学说悖逆的选择,而这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孔子绝不让步,可以说孔子在对待“孝”上,冥顽不化,这是我对孔子最不理解的地方,也许与他早年丧父有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