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05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论语读书笔记 (连载)
新闻作者:肖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已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试译:孔子在卫国敲打磬,有个背着草筐的人经过门前,说:“有心啊,敲打磬!”一会儿又说:“何必啊,硁硁作响!没有人知道,就自己作罢好了。水深的时候,穿着衣服过去,水浅的时候,撩起衣服过去。”
  孔子说:“说得真果断啊,如果是这样,我没有什么指责他的了。”
  笔记:磬,乐器。音乐的意义在此,这个背草筐的人通过孔子击打磬的声音,就明白孔子心思,以《诗经》语句劝他知难而退,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孔子还是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隐隐约约能感受到圣人内心的不甘心。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试译:子张问:“《尚书》讲‘高宗守丧,三年不说话。’什么意思?”孔子说:“何必是高宗,古代人都是这样。君王去世,百官坚守职责听命于宰相,三年。”
  笔记:这里强调的是孝,“三年无改于孝道”(1.11),这里说来自《尚书》,为什么是三年,不是一年或者两年,我觉得这就是为体现孝道而强行搞出来的东西。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试译:孔子说:“职位居上的人喜欢礼制,民众就容易使唤了。”
  笔记:在孔子治国理念中,礼的作用过于夸大了,在孔子的语言中,我有种民众是智障的感觉,你喜欢礼我就好使唤了?道德真能约束至此?哈哈!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试译:子路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敬畏政事。”
  说:“就这样吗?”说:“修养自己,以安定别人。”
  说:“就这样吗?”说:“修养自己,以安定百姓。修养自己,安定百姓,尧舜都有不足的地方。”
  笔记:修身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里有个很有趣的东西,孔子承认“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要知道尧、舜是孔子推崇的圣贤,所以《论语》修身则可以,安天下,连孔子都承认,古代圣贤都做不完美。
  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试译:原壤盘踞着双腿。孔子说:“小时候不谦逊,长大没有作为,老了还不死,叫做贼。”于是用拐杖打原壤的小腿。
  笔记:据《孔子家语》记载,原壤是孔子老朋友,原壤盘踞双腿接待孔子,孔子认为无礼,话说得很重。
  14.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试译:阙党一个少年向孔子传达使命。有人问:“是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见他占据着大人位置,与先生并肩而行。不是上进的人,是急于求成的人。”
  笔记:最后两章孔子都在批评人,老朋友无礼,少年急于求成。
 
卫灵公第十五(共四十二章)
 
  该篇大量论及“君子”,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以道德作为标尺,孔子把人分为五个等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可见在整个社会中,庸人、士人大量存在,贤人、圣人极少存在,而君子居中,是一般人可以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高级层次。孔子在整部《论语》中,多次谈论君子。《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论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等章节,可以看出,《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关于君子的定义与《论语》对君子的论述一脉相承,甚至在《论语》中,比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等章节,分别从社会操守、朋友情感、生活作风等细致作了阐释。这就是孔子重视君子培育的原因,庸人、士人过于粗糙,但可以通过努力而达到君子层次;贤人、圣人是极少的存在,一般人只可仰望,无法企及;只有极少君子可以抵达。而孔子的学说,针对的是天下人,目的是恢复小康,达到大同,这都需要人去努力,孔子主张“正人先正己”,突出个人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大量培育君子,上可至“外王内圣”的高级层次,下则承担对庸人、士人的教化。事实上,在历史中,儒家要求君子追求“外王内圣”的境界,对下的教化则逐渐狭义化,跟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走,这也许就是孙中山先生把“考试权”与其余四权并列的原因吧。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俎豆,祭祀用的器具。
  试译:卫灵公向孔子请教部署军阵事宜。孔子说:“俎豆之类礼仪,我听说过;军旅事情,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就走了。
  笔记:上篇最后两章孔子还论述战争,说“不教民以战,是谓弃之。”这里说他不懂军事。是“先礼后兵”吗?言外之意就是责备卫灵公治国,没有用礼教化天下,而是用兵,本末倒置。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试译:在陈国没有粮食,跟着的人都生病,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中能守住自己,小人在穷困中肆意妄为。”
  笔记:这是说教。说是阐释他的学说,君子的操守在穷困中就能彰显出来了;教是教育子路,子路为什么生气,这也说明他的修养还没到家。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试译: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闻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只是以一个中心贯穿其中啊。”
  笔记:和4.15一样,都在谈“一以贯之”,前面谈提到“忠恕”,我分析过原因,这里没有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一”,事实上,就是孔子的“仁”。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试译:孔子说:“子路啊!知道德行的人很少了。”
  笔记:《论语》中的德,与信、义等不等同,我认为它与仁基本同等,后世也多把仁与德并重,文本是在批评子路还是在感叹当时,就不好推测了。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试译:孔子说:“无为而治的人,是舜啊!为什么呢?他恭敬端正地坐在南面而已。”
  笔记:提到无为而治,首先想到的是老子,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来理解孔子的无为而治,是不可取的。老子和孔子的无为,都有前提。孔子说,为政以德,孔子一贯重视执政者的道德,他理想的无为而治,正人正己,君贤则臣贤,臣贤则天下贤。其实是有为,以礼治国,以德治国。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更多落脚点在对“道”理解,有学者就说道就是法,所以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当然不止此一说,这里不再讨论。所以先秦书籍真的是很难读懂,看似单独成章,要深入理解,非全面了解不足窥全貌。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试译:子张请教如何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实诚信,做事实在恭敬,虽是野蛮地方,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实诚信,做事不实在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行得通吗?站着就看见它在眼前,坐车就看见它在车前的木板上。这样就行得通了。”子张把它写在衣带上。
  笔记:这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具体路径,时时刻刻牢记“言忠信,行笃敬”,忠心、笃敬都是孔学精髓,用在野蛮地方也能行得通,这就是孔子学问教化的力量。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试译: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国家太平,像箭矢一样,国家混乱,也像箭矢一样;君子啊蘧伯玉!国家太平出来做官,国家混乱就隐藏起来。”
  笔记:章节中提到两个人,《韩诗外传》里说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卫君采纳了,“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以这个历史来看,卫君并非昏庸,否则他怎么会采纳呢?孔子赞扬史鱼是直,符合他的价值取向,而蘧伯玉“卷而怀之”则为君子,有些不解。刘宗州说“直哉史鱼,臣品之正也;君子哉蘧伯玉,道学之纯也。谓之君子,都从他心体表现出来,学者学伯玉之学而行史鱼之志其可矣。”但就章句而言,两者相较,更加赞赏蘧伯玉之意呼之欲出,不得其解。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试译:孔子说:“可以和他说话而不说话,错过了人;不可以与他说话而说话,浪费了语言。智慧的人不会错过人,也不会浪费语言。”
  笔记:这个生活哲理,今天都在用,把这种生活哲理放在《论语》中,也许是突出语言的作用和智者的品质。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试译:孔子说:“有志于仁的人,不会苟全性命损害仁,只有牺牲性命以成就仁。”
  笔记:仁的存在前提是人,在孔子世界,人与仁,仁更重要。杀身成仁,激励了无数英魂,这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了。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试译:子贡问如何施仁。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事情,首先要磨锐他的工具。住在一个国家,侍奉大夫中的贤者,交往士人中的仁者。”
  笔记:要施行仁,首先要有仁,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喻,这样回答估计对子贡有所指,毕竟,子贡的行动力很强。至于对如何有仁,孔子也指出了方法,这种方法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个道理。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试译:颜渊请教治国方法。孔子说:“推行夏朝历法,乘坐商朝的车子,穿戴周朝的帽子,音乐用《韶》《舞》;放弃郑国的音乐,远离玩弄语言的人。郑国音乐不好,玩弄语言的人危险。”
  笔记:这就是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孔子很少谈制度,这里系统性讲,他取百家之长,可见其灵活性。就孔子制度的取舍而言,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味,可惜后世对此重视不够。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试译:孔子说:“人没有长远考虑,一定有当下的忧患。”
  笔记:对忧患意识论述,远近,可理解为时间和空间,或二者兼具更完善。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试译:孔子说:“完了啊!我没看见喜欢道德的人像喜欢美色的人啊。”
  笔记:与9.18基本一致,感慨礼崩乐坏社会局面。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试译: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尸位素餐的人!明知柳下惠贤能却不给他职位。”
  笔记:臧文仲就是养大乌龟那个人。窃位者,德不配位。如果把这章编排在14.18后面,对比阅读,更有深意。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试译:孔子说:“对自己严格要求,很少苛责别人,怨恨就少了。”
  笔记:这是生活哲理,也是个人品质彰显之处。但严格要求以至于自责,也不利于自信培养!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试译:孔子说:“不问‘为什么、为什么’的人,我不知道他怎么办了。”
  笔记:也是生活哲理,一个没有问题的人,问题就大了,凡事要追根到底,深思熟虑。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试译:孔子说:“一帮人整天聚集在一起,谈话不涉及义,却喜欢耍小聪明,难以成仁了!”
  笔记:难矣哉,有译作难办了,有译为难以成人,有译为难以成德,结合上下文,我译为难以成仁。徙义成仁?《论语注疏》“人群朋共居,终竟一日,所言不及义事,但好行小小才知,以陵夸于人,终无成也。”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试译: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本质,通过礼施行,以谦逊语言表达,以守信完成。这就是君子。”
  笔记:对君子的讨论,已经很多,就不再赘述,孔子很注重个人的品德的修养,以此推动社会大治。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试译: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笔记:类似话,《论语》中出现很多次了,人以修养品德为重,不以出名为重,难得。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试译:孔子说:“君子憎恶死了而没有好名声。”
  笔记:这章很难解,争议大,君子不是不要名吗,怎么又矛盾了?《论语新解》“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惧此名而已。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更无顾虑矣。”重名,本是有作为,爱惜羽毛,可惜现成为因爱惜羽毛而无所作为,什么原因呢,值得深思。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试译: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笔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责己,小人责人,整部《论语》中,孔子对个人的要求极其严格,凡事反求诸己,日三省吾身。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试译:孔子说:“君子庄重不争抢,群聚而不结党。”
  笔记:《论语新解》“矜不失己,群不专己。”对生活中的君子再一次描述,有自己而不为私己。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试译:孔子说:“君子不以话语推举人,不因人否定话语。”
  笔记:这确实难能可贵,今天来讲,以言举人,以人废言,比比皆是。《论语今读》“伦理命令至高无上,可不惧哉?”一语中的。以上都是在说君子,可以参照前面对君子的讨论来理解。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译: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一生遵行的吗?”孔子说:“是恕啊!自己不愿意,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笔记:理解这章,把《里仁篇》第十五章“一以贯之”和“唯忠恕而已矣”联系起来读。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译:孔子说:“我说到别人,批评谁赞扬谁?有被赞扬的人,是经过事实验证的。这样的人民,是夏、商、周三代正直做事的人啊!”
  笔记:果然是有贤君就有贤民啊,孔子极其重视个人品德培养的逻辑就在这里,君主正直则民风淳正!《论语新解》“积三代之久,而知民之所毁誉,莫不有直道,如禹、汤、文、武、周公莫不誉,桀、纣、幽、厉莫不毁。就其毁誉,可以见直道之行于斯民矣。故直道本于人心之大公。人心有大公,故我可以不加毁誉而直道自见。”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试译: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籍中有缺陷的地方。有马的人借人骑乘,今天没有了。”
  笔记:这一章也很费解,翻阅很多注释,大抵都是说孔子在针砭时弊。引李炳南话:“孔子感叹在他晚年时代,史官多妄加穿凿,有些不能调御的人不肯虚心请人调御,以致世俗多有无知妄作之徒。”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扰乱道德,小事不忍,就会破坏大谋划。”
  笔记:这章似说两个事情,一是说语言,孔子认为“辞达而已矣。”“巧言令色,鲜矣仁。”二是说容忍,小事不容忍,大事办不成。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试译:孔子说:“众人都厌恶,必须考察;众人都喜欢,必须考察。”
  笔记:这是对13.24的进一步解答。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试译:孔子说:“人能弘扬真理,并非真理弘扬人。”
  笔记:很多注解以“道体”“本体”展开来说,太深奥了,我觉得简单地讲,就是说学习中人的主动性。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试译:孔子说:“有错不改正,就是大错了。”
  笔记:王明阳说:“经一蹶者长一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我们讲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试译:孔子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不睡觉,去思考,没有收获,不如学习。”
  笔记:这章与“思而不学则殆”一个道理。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试译:孔子说:“君子谋取事业不谋取饭食。耕地,也会挨饿,求学,俸禄就来了。君子担忧事业不担心贫困。”
  笔记:以今天眼光看,孔子这种瞧不起耕种的态度极其不可取,即使有学者以孔子是说当时的事实为孔子辩解,也改不了“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的事实,以这章孔子对待耕种的态度,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贬低的意义更为强烈,大约是因为孔子属于地主阶级,衣食无忧?古代治理的本质就是剥削?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试译:孔子说:“以智慧到达,不以仁守住;即使得到了,一定会失去。以智慧达到,以仁守住。不用严肃态度对待,则人民不会尊敬。以智慧达到,以仁守住,严肃对待,行动不符合礼制,也是不好的。”
  笔记:读《论语》难,为《论语》中的某一个字下定义难,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克己复礼为仁”,但在这里,“仁”和“礼”又并列了,说“仁”高于其他一切,这里“智”和“庄”又并列了。李泽厚说“但在这里,却表明仁虽最重,但却不能代替其他各项,这似乎又一次表明仁的基本含义主要涉及内心情感,并不能也无需包括其他一切。”他用了“似乎”一词,很值得玩味,李泽厚先生也不敢下结论,果真如此,儒家的“仁政”如何解释,我觉得这个不必要过多去研究,古代文字,一字多义,就像小人和君子,在不同章句中,侧重不同,仁仍然是孔子思想最高范畴,只是用在不同章句,其体现出的侧重点不同。一言蔽之,仁虽包含了其他一切,属于“全德”,但不是其下德目之和,不能取而代之。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试译:孔子说:“君子没有小聪明,可以挑重担,小人不可以挑重担却有小聪明。”
  笔记:以上章讨论仁来看,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就不能以品德优劣来论,应该以知识广博来理解,或者地位差异来理解,就是说小人也有小智慧,君子也有瑕疵,不应当求全责备,《论语义疏》“张凭云:谓之君子,必有大成之量,不必能为小善也。”这种说法不妥,连刘备都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何况孔子。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试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的需要,比水火还重要。水火,我看见进入其中而死的,但没见进入仁而死的。”
  笔记:说仁的重要,以“杀身成仁”同理。但就前面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来讲,说仁的重要放在人民身上,似乎有些过了,司马迁说“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孔子却不顾人民生死去谈仁,有违道义,有学者说这里似乎还有语句被漏掉了,但愿是这样。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试译:孔子说:“面对仁,不必和老师谦让。”
  笔记:可见行仁高于一切。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试译:孔子说:“君子坚持正义而不必固守小行。”
  笔记:结合“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来理解,与“言必信,信必果”并无冲突,表面的矛盾,是对孔子“经”与“权”理解不到位。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试译:孔子说:“侍奉君王,认真做好事情再领俸禄。”
  笔记:今天我们说,在一个岗位干事,要对得起所领薪水,这就是“敬”,敬业。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试译:孔子说:“教授学生不能分类。”
  笔记:孔子关于教育的伟大论述,可惜在《论语》中,经政治人物实例多于举民间人物的。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试译:孔子说:“道路不同,不必相互谋划。”
  笔记:今天已成口头禅,凡上过学的老幼妇孺皆知。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试译:孔子说:“语言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笔记:说明言语的作用,前面与“巧言令色,鲜仁矣”对比读,语言是道德的直接体现,也能伪装道德。今天实际意义更大,很多大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基本汉语表达都不会,很多专家学者,长篇累牍,不知其所云,都是语言不精的表现,张培立先生说过,诗歌最终是语言,虽然偏激,却也道出了语言的重要性。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试译:师冕来见面,到阶梯,孔子说:“这是阶梯。”到座席,孔子说:“这是坐席。”都坐下了,孔子告诉他:“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师冕出去了,子长问:“你是和乐师讲礼制吗?”孔子说:“是。”
  笔记:《论语义疏》“孔安国曰:师,乐人盲者也,名冕。”这下就明白孔子为何一直提醒他。所以,钱穆说:“其至诚恳恻之情,则正以见圣人之德养”。
 
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
 
  到这里本想简要叙述孔子教育思想,但仔细梳理,篇幅太大,准备放在最后面讲,这里就不再讨论其他话题了。
  16.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故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试译:季氏将要征伐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国用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