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99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大喇叭”“微信群”传递“最强音”
新闻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喇叭”“微信群”传递“最强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红光村一角


耿忠劝与驻村干部到基地查看蔬菜大棚经营情况。

  12月9日中午12点,威宁自治县双龙镇红光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
  “通知,合作医疗的缴费码已经发到群里,不会交的来村活动室。”广播室里,村党支部书记耿忠劝用本地方言重复了几遍。
  2021年以来,为方便把党的政策方针、惠农政策等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群众,红光村在村委会和七个村民小组均设立了大喇叭,覆盖800余户村民。
  大喇叭一响,村民都知道有重要事情。
  “大喇叭里经常播防火防汛、反网络电信诈骗,还有最新的政策信息,我们都爱听!”听到广播声,刚铡草喂完牛的农户孟帮允快步走到门口仔细听。
  “但太忙的时候,有些通知还是听不全。”孟帮允接着说。
  “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基层治理的基础。”耿忠劝坦言,“这件事群众不满意,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
  大喇叭虽有普及范围广、传播时效性强、群众收听方便的特点,但若只靠大喇叭,难免存在容易疏忽的“死角”,无法实现沟通“零距离”。
  与时俱进改进方式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现在每家都有手机,都玩微信,要不我们在每个村民组都建一个微信群,由包组的村干部负责管理运营?”耿忠劝提出建议。
  “有啥事可以第一时间通知,不懂的再由村干部点对点协助解决,这法子可行!”村“两委”纷纷赞同。
  说干就干。经过村“两委”商量,7个村民组的微信群第一时间组建,村干部各自负责相应村民小组的日常事务,小到家常里短,大到发展规划都第一时间群里交流。
  养牛是孟帮允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圈舍老旧,无法扩大规模。今年年初,村里积极协调到有关部门的产业扶持资金改建家庭牧场,孟帮允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在群里报了名,随后村干部上门核实后帮助他快速完成了圈舍改建。
  “建圈得到1万4的补助,母牛产了3头小崽又得了3000元的补助,养牛很有信心!”最让孟帮允高兴的是,家庭牧场功能结构很合理,让他们一家的生活环境整洁了许多。
  “在村里,都是熟人熟事,大喇叭播了有人听,微信群里说事有人看,大家都比较认可这种方式,工作也比较好开展。”在耿忠劝看来,大喇叭和微信群是村民的信息站,用最接地气的传统方式,把政策措施讲给村民们听,不仅效率高,而且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在村委会旁不远处,整齐排列着60多个蔬菜大棚,之前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由于缺乏技术,效益没达到预期值。年初,村“两委”决定引进专业的经营主体管理,便通过大喇叭和微信群第一时间通知了涉及土地的20多家农户。
  “自家的土地都不够种了,租出去不划算嘛。”有群众质疑。
  耿忠劝给群众算了一笔账:“零散发展不能形成规模,流转给公司的话,除了租金,你们可以到基地务工,最重要的是能学技术,以后大家都可以更好的发展。”
  经过商量,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最终达成一致,由专业的经营主体进驻管理。如今,大棚基地平均每天有10余名村民务工,随着最后一茬西红柿采收结束,村集体能得到4万多元的分红。
  村里的大喇叭和微信群平时主要协助村委进行日常管理,急时又变身村委给群众设置的“定时闹钟”,搭建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一来二去,筑牢了干群一心谋振兴的思想阵地。
  目前,红光村干群一心谋发展,西红柿、小瓜、红菜薹等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种植的5500余亩玉米、1150余亩万寿菊、4900余亩马铃薯,共同构成了当地丰富多样且极具规模的农业产业格局,产业路、通组路、路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群众幸福感高,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耿忠劝难掩喜悦地介绍,随着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红光村成为了全县第一个全国基层立法联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