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98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论语读书笔记 (连载)
新闻作者:肖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试译: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样的儒者!”
  笔记:《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术士是什么,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专司礼仪的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巫术礼仪’在周初彻底分化,一方面,发展为巫祝、卜、史的专业职官……形成小传统……另方面……由周公“制礼作乐”……将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质,制度化地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核心……孔子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正是这两个方面……不要成为民间老百姓(小人)的巫师神汉,而要成为士大夫所应承担的‘圣人’礼制的守卫者和传承人。”李泽厚先生这段论述,非常精彩。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试译:子游做了武城邑宰,孔子说:“你得到人才了吗?”回答:“澹台灭明,他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屋内来。”
  笔记:澹台明灭这个人长得丑,却有德行,《史记》“以言取人,失之宰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文解字》“径,步道也。”小路的意思。“行不由径”,很有意思,道德修养的体现,说明澹台灭明是君子。人才选拔,首看道德修养。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试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其他人奔逃他殿后,将要到城门,才用马鞭打马,说:‘不是我敢于在后面,是马不走啊。’”
  笔记:可以看出孟之反有大将风范,勇猛断后,还很幽默风趣,孔子夸赞他的谦逊品质。
  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没有祝鮀的油嘴滑舌,只有宋朝的美丽容颜,现在很难做事了。”
  笔记:孔子在感叹,今人不是巧言,就是令色,借古讽今,古今同然。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试译:孔子说:“谁出门不经大门?为什么不走这条路呢?”
  笔记:与“行不由径”联系起来读。做人要走正道啊,行事要有准则。其实,有时候,有大门,也不能走。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试译: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则粗野,文采胜过了朴质就呆板。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君子。”
  笔记:著名章句,文质彬彬已是成语,文质需相得益彰,乃真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试译:孔子说:“人活着就要正直,弯曲生活之人只是幸运免于灾祸。”
  笔记:孔子谈今生今世,没有教导人为来世而活。人要怎么活着啊,行大道,正派正直,修身养德,学习有用的知识,人生才有价值。虚假活着,学歪门邪道,不利于道德培养,避过祸端,只是一种幸运。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试译:孔子说:“知道的不如喜欢的,喜欢的不如乐于的。”
  笔记:这章是经典名言了,“知之”“好知”“乐知”是学习三个层次,这是自强不息的正途。孔子对待学问,对待人生,最终都在一个“乐”字上,《论语今读》“西方传统有全知全能之上帝作依靠……中国无此背景,只好奋力向前,自我肯定,似乎极度夸张至‘与天地同参’,实则因其一无依傍,悲苦艰辛,更大有过于有依靠着。”乐的背后是悲。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试译:孔子说:“中等才能以上的人,可和他讲上面的;中等才能以下的人,不要和他讲上面的。”
  笔记:因材施教的典型。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试译:樊迟问什么叫智慧,孔子说:“为民办事符合义,尊敬鬼神却远离它们,这就是智慧。”
  问什么是仁,说:“困难艰苦在先,报酬在后,这就是仁。”
  笔记:其他都好理解,唯“敬鬼神而远之”与孔子一贯说法似乎有异。仔细揣摩,他对鬼神很暧昧,不确认,不否认,“远之”。其实对待很多事物,比如这里的鬼神,孔子没有一棒子打死,允许你存在,我“远之”。生活中,你如何做,我持保留态度,不强加于人也。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笔记: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爱的人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笔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与这一章联系起来,仁者,山,静,安,寿,安静如山,长久可靠。智者,水,动,利,乐,敏捷似水,思谋为乐。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试译:孔子说:“齐国一变化,就达到鲁国,鲁国一变化,就可以达到理想世界。”
  笔记:这是孔子复古路线图,孔子认为周礼在鲁国保存很好,只有鲁国加以改变,才能恢复古代境况。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试译:“觚早不是觚,觚呀!觚呀!”
  笔记:觚,古代器皿,类似杯子。孔子感叹变化,说现在周礼不像周礼,周礼在哪里啊。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一定很孤独,很痛苦!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试译:宰我问:“仁人,如果我告诉他:‘水井里有仁。’他会跳进去吗?”孔子说:“你说的什么话?君子可以去,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不可不玩弄他。”
  笔记:《论语义疏》“逝,往也。”《论语集注》“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宰我果然是个玩弄语言的人,提了个刁钻的问题,好像“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一样。孔子十分不满,批评了宰我,但有理有节,你的意思,不就是不救,就是不仁吗,那么智呢?不是仁的德目吗?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试译:孔子说:“君子要广博学习文献,用礼制来制约它,就不违背道义了!”
  笔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人要广博地读书,以礼规范使用。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试译:孔子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做了违背礼制的事情,天厌弃我!天厌弃我!”
  笔记:《论语注疏》“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历史上提到南子,都说她长得美丽,迷惑卫灵公。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因为这一行为有违孔子之道。孔子的态度是值得玩味的,他马上发誓:如果我见她而做了坏事,就让上天惩罚我吧。孔子急了,但态度很真诚。这表明孔子见南子,不因南子是何人,重点孔子是何人。这才是活生生的孔子,活泼可爱啊。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试译:孔子说:“中庸为德,是最高境界!但人们丢失他很久了。”
  笔记:感慨当时。我讨论过中庸,就是度的把握,分寸感,恰如其分,不再多说。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试译:子贡问:“如果有人广施于民,救济群众,怎么样,算得上‘仁’吗?”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不只是仁了,那是圣了!尧、舜都很难做到!仁者,想自己站立起来,也想着帮别人站立起来,想自己通达,也想着帮别人通达。从近处做起,就是实行仁最好的方法了。”
  笔记:实在是厘不清楚孔子这一堆概念,这里的圣与圣人的圣究竟是何关系呢,难道还有一种德目叫圣?大约只是为了说明圣人的仁德比一般人的仁德更高吧?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还是在推己及人。在14.42中,孔子明确提到孔子对一个人修德至为政的路径,首先“修己以敬。”其次“修己以安人。”最后“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人”就是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述而第七(共三十八章)
 
  在我老家,老人去世后,一般请道士来超度。从奶奶葬礼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道士前来施法,念经时,经书里面涉及的神仙人物很杂乱,有道教的,有佛教的,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驱邪时,有惊堂木,这是古代官府用的,有打粉火,这是民间巫婆使用的,有贴符咒,这是道家用的。在子女行为上,披麻、戴孝、哭丧、守丧(包括下葬之前,和下葬三年守孝),都是儒家的。其中有涉及对鬼魅的惧怕,有涉及对来世的期许,这两者在女人身上体现较为明显,男人多不相信。给人心灵震撼和安慰的行为,都属于儒家范畴,抛去夸张表演成分,契合孔子的初衷。大致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人生的态度,不相信鬼魅和神仙,特别重视今生今世。李泽厚先生认为这就是“一个世界观”,这种文化属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承认儒家有此具有神秘性、宗教性的高峰体验和心理状态,但又不必与世俗情感截然对立和绝对区分”。我觉得这不是要承认,这本来就是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李泽厚先生说孔子对人性情感的培育,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已成为我们生命不自觉的状态。孔子谈生与死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此生都过不好,追求来世何用,人生的价值也就在生之中体现出来。孔子谈体现人生价值,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普通人来说,更多在修身、齐家层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拼搏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生命韧性精神,“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人际关系处理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观生活态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诗性人生体验……。譬如于丹对论语的阐述,就集中讲述了这一个方面。就今天而言,这是作为普通个体需要吸取的《论语》营养价值,没必要对于丹鞭笞讨伐。几个朋友聚会,会讨论到人生的仪式感,这就是在寻找此世间的价值。我们常说,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赤裸裸恰恰证明了中国人来此世间的无依无靠。所以,就像寻找仪式感一样,每个人都要在此生乐此不疲地寻求,以建立自己的生命依托,生命凭证,活着根本,因为我们没有上帝,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在人生道路上一切问题的解决(佛祖和上帝是佛教徒和基督教徒的依靠),只能靠自己。在建立和寻找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人生就饱含了很多悲怆和悲苦,这就是前面我说的悲壮。中国人的一生,都可以称作悲壮。所以,不要把“苦中作乐”这个成语看得过于简单、轻飘。我们此生的价值,就在建立生命依托和活着根本之痛苦中,体验生命的欢乐。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试译:孔子说:“叙述而不创作,相信喜好古人,我就像老彭一样。”
  笔记:老彭,彭祖,有复古思想。孔子推崇古礼,他认为自己的主张均是遵从古人,从文献古籍中加以整理,也是向老彭学习的。这章既坦然说清自己主张的来源,又说清自己持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的。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试译:孔子说:“默默领会记在心中,不厌烦学习,不疲倦教会别人,这对我有何难啊?”
  笔记:关于学习,孔子讲了三点,第一是讲学习的方式,内心安静,认真领会默记在心中,这是务实的表现。第二点,讲学习的态度,对于学习这件事,永不厌倦,孔夫子说“不厌”,与今天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似。第三点说传授学问的态度,教授别人不知疲倦。对待学问,做到这三点,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试译:孔子说:“不修德,不求学,知道道义不靠近,有错误不能改正,是我担忧的。”
  笔记:这四点就是不学、不真学的表现了。上面讲他不赞赏的三点,这里讲他担心的四点:不修德,不求学,不从义,不改过。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试译:孔子闲居时候,伸展舒畅,松弛惬意。
  笔记:《论语今读》“燕居:闲居义。申申如:伸舒貌。其心和畅。夭夭如:弛婉貌。其心轻安。”孔子的生活状态,舒坦,适意。孔子并不是整天研究学问,整天道貌岸然,神经紧绷,生活之中如此坦然,可见孔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今天我们下班后,也要学习他,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试译:孔子说:“我真的年纪大了啊,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笔记:孔子周游列国,主张不得用,退而教学,生活惬意,而心中矢志不渝。天下礼崩乐坏,他也老了,无法恢复小康,更不要谈大同,他能做的只有“诲人不倦”,偶尔感叹一下心中的梦想,唉,远了!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试译: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靠于仁,游弋于艺。”
  笔记:这里“道”的理解很多,《论语义疏》“道,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于而已矣也。”《论语集注》“道,则人伦日用之行所当者是也。”《论语别裁》“这个‘道’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论语今读》直接原字抬过来,在前言关于“译”中做过解释“‘道’字含义极为广泛而模糊,一般根据上下文意”,也没说清楚在此怎么翻译。以上仅为举例,说明“道”之争议。根据《论语今读》根据“上下文意”,取《论语别裁》观点。所谓立志于此,既要遵循人道,又要遵循天道。“据于德”,《论语义疏》讲“德有形,故说杖”。志向大,要守住德行。“依于仁”,依靠于“仁”,仁者爱人。“游于艺”,“艺”:礼、乐、射、御、书、数。“道德仁艺”孔子在这里一并说了,有人说,孔子思想之核心在于此,有人说,孔子教学总纲在此,无论说思想还说教育,孔子这句话里说“道德”有天,说“仁艺”有地,既无边无际,难以捉摸,又脚踏实地,有血有肉,对学对用,都不可偏废。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试译:孔子说:“凡是十五岁以上的,我没有不收教的。”
  笔记:古今对“束修”在这里的解释差异很大,有说是年纪的意思,是十五岁束发加冠的成人礼,如郑玄就说“谓年十五以上也”,李泽厚开玩笑说:“看来孔子是不教小学生的”;有说是学费的意思,如冯友兰就认为是学费的意思,他还把孔子与古希腊苏格拉底作了对比;有人说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如南怀瑾先生就持此观点。推及孔子教学的初衷,和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应该是年纪的意思。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试译:孔子说:“不刺激就不能启发,不怀疑就没有发现。发现一个角,不知道另外三个角,还能说什么呢?”
  笔记:现在小学数学,都在教授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了,孔子用的是刺激和诱导。虽然我也知晓归纳和推理,但教孩子时,我常用刺激和诱导,估计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影响。讲学习方法,以此达到举一反三,就能获得所需的知识和德行了。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试译:孔子在死者亲属边吃饭,未曾吃饱过。
  笔记:将心比心,大约孔子是发自内心体验到别人难过,毕竟他早年丧父,母亲还不告诉他父亲埋在哪里。
  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试译:孔子当天哭,就不唱歌。
  笔记:这章和上一章都是孔子真情流露,对中国人文化心理塑造是积极的。可惜后世解读过分,把他列为教条,导致在今天,农村很多丧事中,装得实在是太过了。本来死的是二大爷,喊着二大妈哭,看起来十分滑稽。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时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试译:孔子对颜渊说:“有用就去做,无用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有这样的行为吧!”
  子路说:“如果你带领三军,要和谁在一起?”
  孔子说:“用手去打老虎,靠脚去过河,死了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必须和面临事情谨慎恐惧,周密谋划而干成的人一起。”
  笔记:《论语注解》“暴虎,徒搏;冯河,徒河”。惧,谨慎恐惧之意。孔子赞赏颜渊,子路不高兴了,被孔子批评。孔子批评子路勇过头了,有勇还要有谋。批评时的比喻很贴切。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试译:孔子说“财富如果是可以追求的,即使是一般人做的事,我也去追求。如果不是这样,我还是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吧。”
  笔记:《论语》中充满了义利之辩,从这章来看,孔子不反对追求财富,只是求之符合道义。但求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还是追求他的志向吧,这才是君子德行。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试译:孔子慎重对待的:“祭祀,战争,疾病。”
  笔记:齐,通斋,祭祀前的仪式。孔子站得真高,说是慎重对待,更是一种对天下的忧虑。祭祀关乎礼制,战争关乎天下,疾病关乎民生。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试译:孔子在齐国听人演奏《韶》乐,三月尝不出肉的味道。说:“没想到音乐能让人快乐到这种地步。”
  笔记:音乐真的能让人三月不知肉味,夸张了。孔子听音乐专注、入迷,完全是沉浸其中,此乐,不是简单的音乐,是礼。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不是对音乐的难以自拔,而是对周礼的崇高敬意。所谓“立于礼,成于乐”,礼乐不分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和音乐对个人德行的培养。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试译:冉有问:“夫子会帮卫君吗?”子贡说:“我去问问。”
  进去后,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啊?”说:“古代的圣人。”问:“他们怨悔吗?”说:“他们追求仁,得到仁,有什么怨悔呢?”
  子贡出来,说:“不会”。
  笔记:子贡很聪明,这段话谈得很艺术,看似问非所问,答非所答,实际既问了也答了。还是以古圣贤类比,作出结论“夫子不为也”,为何不为,既然伯夷、叔齐“求仁得仁”,那卫君肯定未求仁,未得仁,行之也不仁。不仁之人,孔子不会去帮助的。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试译:孔子说:“吃粗饭,饮生水,弯曲胳膊做枕头,真是快乐啊。不正当的财富和官爵,对我来说,就像漂浮的云彩。”
  笔记:这章是孔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的写照,这是“独乐乐”,用今天的话来说,所求所行,皆是高雅,精神丰盈,物质于孔子有何哉!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试译: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五十岁学习《易经》,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笔记:孔子求知若渴,也可以看出他对先贤文化思想的重视。结合孔子“五十知天命”之说,“天命”这个东西,是不是《易经》阐释的呢,是不是孔子志于“道”的最高境界?我想有必要去好好看看《易经》了。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试译:孔子说的雅言,《诗经》《尚书》《仪礼》,都是雅言啊。
  笔记:对“雅言”的推崇,是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先秦思想的结果,足见影响之大。有人说,雅言的影响,波及日韩等国,这是孔子复古积极一面。辜正坤先生说:“西方语言规范文字,中国文字规范语言……使文字成为中国社会强有力的统一因子……使中国文化……长久保留下来。”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试译: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用起功来忘记吃饭,高兴时忘记忧愁,却不知自己快要老了,等等。”
  笔记:子路没有回答,大约是难以总结自己的老师,孔子自己回答,看似很轻松惬意,其实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不回避死,以学习为快乐,结合7.4和7.16来看,孔子对待人生,持积极乐观态度。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试译: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之道的人,爱好古人,勤勉学习得来的。”
  笔记:孔子是不承认世界上有天才的,他认为自己也不是天才,也没有神灵帮助,只是敏而好学。如今我们谈到一个人的能力时,讲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以此相互勉励。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试译:孔子不谈论怪象、暴力、叛乱和鬼神。
  笔记:孔子说祭祀,那是礼制,触及神的时候,都是持一种不主张、不干预的态度,所以这里的“语”,应该是“探究其中的深意”的意思,孔学皆在此生,无关来世,探究的东西无论多形而上,落脚点都在“一个世界”,这就是他不研究怪、力、乱、神的原因,也是教导人学习不可以花费精力在此方向。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试译:孔子说:“三个人走路,必定有我能学习的;选择好的去学习,发现不好的要改正。”
  笔记:这些与“不耻下问”“见贤思齐”一同构建起了孔子求学的精神。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试译:孔子说:“上天给了我品德,恒魋又能对我怎么样?”
  笔记:孔子之品质,真是上天给的吗?是孔子求学所致,只要有品德,不惧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品质,这么玄乎?大约是一种类似于“有勇有谋”的智慧,才能让他如此从容面对。感觉孔子过于拔高道德的力量了,王莽被东汉士兵包围,就是这样“祈祷”: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结果被几刀砍死!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试译: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隐瞒的吗?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对你们隐瞒,这就是孔丘。”
  笔记:孔子的学说,简单而行之很难,可能有宰我那样玩弄语言的学生有疑问,认为孔子学问高深,讲得又如此简单,肯定有什么隐瞒的。孔子十分坦率告诉学生们,没有,孔丘就是这样的,足见“大道至简”,无甚高深秘密可言。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试译:孔子从文献、行为、忠实、信任这四个方面教育学生。
  笔记:孔子从细节着手,从小处讲起,又饱含深意,文献是啥,文化精神的载体,行为是啥,道德品质外在体现,忠实是啥,为人处世准则,信任是啥,德行的具体操守。承接上章,简单之事,往往大道所行之处。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试译:孔子说:“圣人啊,我是看不到了;看见君子就行了。”
  孔子说:“好人啊,我是看不见了;看见持续追求的人就行了。以没有当作有,以空虚当作充盈,以贫困当作豪华,(这类人)就难在于没有坚持啊。”
  笔记:亡,无的意思。孔子很苦恼,感叹今人弊端,看不到圣人,君子也好啊,看不到好人,看到追求向好的人也行。但现实“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实在太多了。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试译:孔子钓鱼不用网,不射栖身巢中的鸟。
  笔记:《论语集注》“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大约圣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高深莫测,富有深意的?!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试译:孔子说:“存在没有知识而凭空创作的人,我不是。多听,选择好的遵行;多看记住;仅次于‘知之者’”
  笔记:这个“知之”,有人说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的“知之”,有人说是“生而知之”的“知之”,结合“多闻”“多见”,应是“生而知之”,世上无天才,如有,好知者次之。这些都是孔子务实、重视实践的具体言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