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81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不信东风唤不回
新闻作者:□毕节日报记者 雷昶 刘燎 杨小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汩汩流淌的三岔河蜿蜒前行,河水流量逐渐增加,河道渐渐变宽,开始显现出一条“大河”的模样,颇具气势地流入威宁自治县东风镇。
  山间披绿,郁郁葱葱。山下的河堤上,棵棵垂柳随风轻拂,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与河道平行向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踏着蜿蜒伸向远处的石砖步道,欣赏着两岸别墅模样的漂亮民居,醉心于清澈的河水中游弋的鸭和鹅,仿佛此间并不是地处云贵高原的贫瘠“东风”,而是步入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某个富庶小镇,让人难以想起多年前那个土地荒芜、浓烟滚滚的东风镇。
  东风镇是一个煤炭资源富集的矿产大镇,富集的程度用鲁章社区党支部书记翟翔的一句话来描述:“当时村民在耕地或建房打地基时都能从土里挖出煤来。”山间埋藏的“乌金”一度成为当地群众不竭的经济来源。昔日的宁静被打破,一口口小煤窑在全镇范围内肆意开采,土法炼锌遍地开花,天空被灰尘遮蔽,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飞鸟不再出现,河流不再清澈。
  因为开采“来钱快”,有适龄孩子上学的家庭不太重视教育,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我们这里的人出门买东西,因为不认识字,就只对售货员说‘买最贵的’。”翟翔感慨地说起这些例子。
  “那时候,我们这个地方好多年没有合格的兵员。现在我们这里五六十岁的人肺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都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污染。”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好几年不敢穿有颜色的衣服,上街走一趟就黑得洗不干净。”面对如此困境,人们对改善环境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渴望愈加强烈。
  痛则思变。从2010年开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转型、新的蜕变、新的面貌,日益展现在众人面前。
  据统计,为解决污染问题,东风镇先后查封多处黑煤窑、捣毁土法炼锌作坊;实施退耕还林、人促封育、荒山造林等绿化措施,植绿5万余亩。同时,在元木、拱桥、文明等村(社区)启动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和地灾点治理,有效复耕复垦耕地。
  东风已唤回,万物竞芳菲。如今,长势喜人的庄稼从曾经因污染寸草不生的土地茁壮成长,改善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东风镇的农业产业发展开始加速起步。
  “基地有419个农业大棚,采取分批种植、错峰种植的模式,在每年4月至10月种植辣椒、香葱、西红柿等作物,10月至次年3月又把大棚租赁给羊肚菌种植企业,既做到物尽其用,又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增收,四季产出不断。”鲁章社区蔬菜基地负责人黄桥银说,2023年该基地实现产值700余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了20多个固定岗位,农忙时每天吸纳近50人次在基地务工,以“租金+分红+工资”的模式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除鲁章社区的大棚种植外,东风镇其余各村(社区)也在同步发展玉米、马铃薯、魔芋、豆类等种植,不断优化农业布局,完善农业设施,曾经的煤矿工人开始回归田园耕作,努力在农业产业上寻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了,东风镇着手打造宜居城镇,把城镇规划建设作为拉动发展的新引擎。
  在当地的小城镇建设一期项目中,共栽行道树15万余棵,绿化街道1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和景观灯1000余盏,整个城镇地下管网布局全部实施雨污分流,修建河堤护栏1800米,对全镇境内36.5公里河道进行清淤和垃圾清运。在强有力的措施下,东风镇的集镇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从支离破碎、石砾堆积到规范化建设,东风镇逐步形成山顶有植被、山腰有产业、山下有景观的宜居型特色小城镇。
  “生态环境好,出门就是风景,水净、岸绿、景美。”在现在的东风镇,提起人居环境,村民们纷纷直竖大拇指,幸福感、获得感溢于言表。
  “鲁章社区陈家四个孩子,已经有两个考上了大学,老三今年参加中考;开坪村的林家一共出了7个大学生……”已经在东风镇从事了三十余年教育工作的教管中心主任管彦宣,说起现在的东风镇教育如数家珍。他说:“老师、家长和学生们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伫立于城镇中心的三岔河畔,滨河商业街人来人往,营盘山山体公园与沿河的健康步道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行人,休闲广场上居民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青山碧水间,一个绿色时尚、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在乌撒大地展露出更新更美的风采。
  (刘成洁 参与采写)转自毕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