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县城。(何欢 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这片热土,一帧帧立体生动的蓬勃发展画面历历在目,一幕幕激荡人心的日新月异变化场景浮现眼前。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威宁自治县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活力与魅力,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党的优势充分彰显
经济指数日新月异
1954年11月11日,威宁自治县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威宁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民生工程硕果满枝,群众生活节节攀升。
在发展的道路上,党旗始终在威宁自治县的基层高高飘扬,党徽始终在一线熠熠生辉,该县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带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苦干实干,交出了一份份优异成绩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曾经,威宁自治县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县生产总值1623.2万元,人均产值48.37元。
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威宁自治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持续深化改革,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末,全县生产总值327.3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015.5倍,人均生产总值为25445元,比1949年增长了525倍。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威宁自治县实干奋进的脚步,印证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威宁自治县6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滇川东路(现326国道)和威昭—威水(现356国道)两条总计285公里长的碎石公路和49公里长的乡村土路。
后来,威宁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立下愚公之志,坚定不移发起一次次“交通大会战”,形成了1个机场、3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为主的“大动脉”和以县道、乡道、通村公路为主的“微循环”,逐步构建起内畅外联、立体互通的交通网络。截至2023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683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串联起威宁的各个角落,让天堑变通途,人来车往,万象更新。
随着电网通信、农田水利、饮水工程、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威宁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