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79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文炜:电光“小黄人” 高原“蒸汗”子
新闻作者:彭凯 文旭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炜:电光“小黄人” 高原“蒸汗”子
记者 彭凯 文旭



携带工具前往山顶施工地点


  电,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洗衣做饭需要电,手机电脑需要电,一日无电,苦不堪言,不敢想象没有电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就在我们安全稳定的使用着电力供应的同时,有这样一群“小黄人”,为保障群众的用电需求,减少停电时长次数,他们奋战在“热气腾腾”的工作一线,用勤劳的双手守护着电力供应,用满身的汗水换来千家万户的灯火通明。近日,威宁融媒记者采访拍摄南方电网毕节威宁供电局配网综合班带电作业组组长文炜,用镜头记录下他和班组的工作日常。
  进入秋季的乌蒙高原,云淡风轻,气候凉爽。晴朗的秋日早晨,8点不到,文炜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查看施工地点电网线路布局、清点作业工具、规划分配施工任务等。
8点整,短暂的班组碰头会过后,文炜带领着带电作业组的6名队员,踏上了前往施工作业地点的行程。
  “今天要作业的地点在岔河镇云沙村,距离县城有80公里的路程,开车要2个小时才能到。”刚上车,文炜便向记者简单介绍了今天要进行施工的情况,“35kV岔河变10kV恰西线云沙支线,这条线路上,今年当地的烤烟房增加了不少,电力负载过重,需要更换更大功率的变压器,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在确保辖区用户正常用电的同时,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开展线路作业,切断支线连接,等另一组同事完成变压器的更换作业后,再重新将支线连接好。”
  上午10点,工作车拐进岔河镇云沙村的一条通组路,文炜和队友们下了车,背上工具沿着上山的小路穿行20多分钟后到达目的地。“高压输电线路一般都在荒郊野外、山顶深沟。有时要扛着上百斤的工具步行一个多小时,这次的施工地点,还算很近了。”看着记者气喘吁吁的跟不上队伍,文炜笑着说。
  “上杆前穿绝缘服、绝缘鞋,戴绝缘手套,人身与带电线路不小于0.7米的安全距离……”工作前,文炜带领全组人员照例宣读安全注意事项。高压带电作业是电力线路工作中最危险的工种,距离危险的高压线不到两米,一旦违反安全规程,就会触电,生还希望渺茫。
  临近11点,文炜和同事穿上10多斤重的黄色绝缘服,戴上绝缘手套,佩戴整齐。在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后,两人麻利地爬上山顶高耸的电杆,开始了对35kV岔河变10kV恰西线云纱支线进行引流线解口工作。
  电杆上的两人,熟练的配合、精细的操作,在地面人员的协同下,用时23分钟,文炜便顺利完成解口工作。尽管当天的气温只有19℃,但在阳光直射之下,文炜和同事一起在高空作业一段时间后,记者就能通过镜头清晰地看到他们头顶滴落的汗水。
  当文炜手中长长的验电棒接触到高压线时,站在10米开外的记者明显听到电流发出“啪啪啪”的爆鸣声,着实有些吓人。“这不算啥,要是使用带电作业车,还需要在高空握住带电线路进行操作,隔着绝缘手套,能触到电线上有电流震动的感觉。”地面上负责安全监督的同事,向记者解释道。
  11时30分左右,文炜与同事完成作业回到地面。放下手中的工具,脱下厚重的绝缘服,两人穿着的蓝色工服已是被汗水湿透,整个人像是刚洗完澡一样。“早就习惯流这么多汗了,每天都是这样,没问题的。”当记者向文炜提出赶紧换件干衣服时,他轻轻地挥了挥手:“今天在高空中的时候还有一些风,作业完后感觉还可以。”
  文炜告诉记者,虽然地处乌蒙高原,气候凉爽,夏天最高气温也不会超过30℃,但他似乎并没有这样清凉的感觉。每次完成带电作业下来时,脱下全身总重近20斤的装备、工具,整个人会有种虚脱的感觉:“有的时候甚至会两腿发软,还是比较难受的。”
  中午12点30分,结束上午的工作,等待施工队更换变压器的期间,文炜和同事在附近一户人家的小院子里,吃起了今天午饭——方便面。“离村子近一点的地方,还可以给老乡们要一点热水,吃上泡面。不过,更多的时候,是在离村寨很远的地方,就只能干嚼面饼了。”文炜乐呵呵地说道。
  短暂的休息过后,文炜又开始研究起了之后的工作计划:一边查看着施工计划安排表,一边打电话与乡镇供电所联系,反复核对数据,确认施工方案。宁静空旷的山野村落间,除了偶尔传出的几声鸡鸣狗叫,便只能听到文炜手中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
  下午15点40分,在等待另一组同事更换变压器的空档,一直没闲下来的文炜,望着远处逐渐逼近的乌云,脸上多了几分焦急:“带电作业有句行话,叫‘刮风停半,下雨全完。’根据安全规定,当风力超过5级或空气湿度超过80%时,不能进行带电作业工作。要是一会儿下雨了,咱们今天怕是得在这里熬夜了。”
  类似遇到突发下雨、大风的天气,为了尽早地恢复电力供应,保障群众用电,文炜和同事们可没少在山野露宿。“只能原地等天气条件好转才能施工,不然来回路程费时费力,还不能保障供电。”
  好在天公作美,雨并没有落下来。16点10分,变压器更换作业完成,文炜接到通知,立马组织带电作业组开展恢复解口工作。在高压输电线路上,重新连接远比断开来得复杂,16点19分爬上电杆,到17点04分才完成作业,40多分钟的带电作业过程里,文炜脸上的汗水不住地往下滴落,高压线路上的爆鸣声也一直在炸响。
  随后便是安全检查、清点工具、核对供电恢复情况、与岔河供电所交接施工文件等等,繁琐而必要的施工程序结束,待返回车上的时候,已是18点40分左右,天色也逐渐暗了下来。
  返程途中,文炜与记者聊起了工作:“带电作业组从2018年成立至今,基本上每天都要到全县各乡镇进行供电线路的维护、检修,早出晚归是常态,每天行程都有一两百公里,班组里8名工人,每个人爬过的电杆,最少都有两三百根。”
  自从有了文炜率领的带电作业班组,原本需要停电检修的供电线路,现在可以带电作业。遇到突发机械故障,也是由他们第一时间进行抢修恢复。
  据统计,文炜率领的带电作业组一年平均要进行150次以上的带电工作,年均减少100次左右高电压线路停电(高压线路停电)。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劳动的汗水也都被铭记。2022年11月,文炜荣获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今年4月,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毕节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觉得这个职业苦吗?”采访结束时,记者问道。
  “当然苦,不过值!”天色渐晚,望着路上村落里逐渐亮起的点点灯光,文炜自豪地说:“大家都叫我们是电光‘小黄人’,高原‘蒸汗’子。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人也晒得很黑,但每当结束工作任务,回程的路上,看到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心里都觉得很欣慰,也更有工作激情,宁可我们带电,不让群众停电。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供电工作任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保障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