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71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的原型之一,是从威宁自治县走出去的他!
新闻作者:毕节试验区杂志社 李金贵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节是红色沃土。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毕节期间,5000余名毕节儿女参加红军,毅然跟随红军部队一起踏上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原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炮兵司令员王玉清就是从毕节走出去的老红军。他的革命故事是毕节儿女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的生动缩影,是毕节儿女用信仰铸就军功、用军功书写忠诚的生动诠释。
  2023年6月23日,王玉清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102岁。英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故事必将代代相传,他的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千里寻访传承英雄精神
 
  2016年11月17日,由贵州省委、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有关部门组成的“老红军口述历史”慰问和寻访组(以下简称“寻访组”),赴福州市慰问和寻访老红军王玉清。通过此次慰问和寻访,寻访组征集到珍贵的口述历史录音、有关文字史料和图片资料等。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寻访组一行还看到了王玉清在革命战争年代用过的手枪等珍贵军史文物,王玉清动人心魄的革命经历和长征途中的故事渐渐呈现出来。
  王玉清于1921年12月(农历)出生于贵州威宁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看着父母每天辛苦地劳作,懂事的王玉清从7岁起,就帮助父母分担各种家务农活,跟着父母给地主放牛牧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付出,却换不来一顿饱饭,忍饥挨饿成为王玉清儿时深刻的记忆。
  有一次在帮地主家干活时,王玉清用石灰水浸泡牛皮,不小心把牛皮戳破了。地主要王玉清一家赔钱,否则就报官处理。迫于地主的威胁和一家人的生计问题,王玉清跟随父母一路逃难到黔西县城(今黔西市)。
  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到达黔西县城。14岁的王玉清远远地看着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不敢靠近。“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好、很和气,对地主很凶。”王玉清说。这时一位红军战士来到王玉清的面前,和和气气地问:“小兄弟,你想不想当红军?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专为穷苦人撑腰。”王玉清从心底里认定:这支队伍不一样。
  王玉清在得知“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部队里不打人、不骂人,官兵平等,参军可以一起打土豪、分田地”后,也产生了参加红军的想法。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王玉清参加了红军,成为红二军团电台班的一名战士,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参军第四天,王玉清跟随红军队伍离开黔西。走过鸟兽终绝的大雪山、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王玉清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金门炮战等,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
 
革命征途闪耀红色光芒
 
  踏上革命征途后,因为聪明好学,王玉清很快掌握了无线电台操作的那一套方法,负责收发电报。由于在军团部工作,王玉清经常能见到时任红二军团军团长的贺龙。“贺老总很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送。”王玉清说,贺龙平易近人,而且很关心战士们,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累不累?苦不苦?”贺龙亲切的询问和爽朗的笑声总让战士们感受到阵阵暖心。“不累!”王玉清和战友们大声回答。在红军队伍中,王玉清心中产生一种别样的幸福,更加坚定“我要跟着党、跟着红军干一辈子革命”的决心。
  1936年3月28日,红二军团从云南宣威田坝腊家进入贵州盘县(今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境内,并占领盘县。3月29日,红六军团也摆脱滇军的追截,经云南平彝(今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过云贵交界的胜境关进入盘县亦资孔,与先期占领盘县的红二军团遥相呼应。作为通讯员的王玉清突然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将一封电令送给贺龙。王玉清第一时间就将电令交给贺龙。电令中,朱德等要求红二、红六军团西进后再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3月30日,红二、红六军团首长在盘县召开了“盘县会议”,及时传达了红军总部的电令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最后决定放弃在长江南岸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意图,立即执行红军总部指示,渡过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
  与此同时,蒋介石很快察觉到红二军团要过金沙江,随即调集重兵和飞机进行围堵。尽管红军先前抢占了石鼓渡口,但因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不能满足渡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因为着急,神情变得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但很快,贺龙就想到了办法,动员红军战士找来木材制作木排代替木船,把重武器放在船上,经过几天日夜不停地摆渡,部队顺利渡过了金沙江,把敌人甩在身后,继续北上。
  红军队伍进入藏区后,为了储备更多的粮食,王玉清和战友们奉命去筹集。因为藏区人民生活本就极其艰苦,没有任何工厂,农作物也只有几种豆类和少量的麦子,粮食很匮乏,加上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并受当地反动势力的欺骗和煽动,都跑光了,红军战士只能每个人带着几斤炒面当做干粮上路。由于没有粮食补给,在爬雪山期间,就有很多战士因为饥饿牺牲在途中。
 
“金色鱼钩”诠释红色信仰
 
  然而,最艰难的还是过草地。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和战士们就陆续断粮了。电台班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道,“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只知道他是湖南人,记不住名字了,后来多方打听也没有找到他的下落。直到今天我还常想起当时的情景,老班长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今天如果还在世该有多好!”老班长用两把炒面救下了王玉清,自己却永远留在了茫茫草地上。2016年,面对寻访组,王玉清满含热泪,陷入对班长无限的追思之中。
  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的无名英雄长眠于茫茫草地,已经没人说得清楚。王玉清用行动践行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最艰难的时刻,王玉清想到用一根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给战友们充饥,帮助更多战友走出草地,让后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看到“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们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有调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这段文字是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里的原文。老红军王玉清就是《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的原型之一。
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老班长两把炒面救战友、王玉清钓鱼的故事被拍摄成《金色的鱼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与课本内容不一样的是,王玉清“老班长”没有牺牲在草地上,而是想尽千方百计获得食物,让更多的战友走出草地。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翻越了一望无际的雪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在随后召开的毛儿盖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北上的战略方针,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此时,国民党军队从其他方面合围而来。要想北上,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走位于四川阿坝州北部的松潘草原,然而松潘草原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人迹罕至,有大片沼泽地,可以说几乎是生命的禁区。
  1935年8月21日,红军分左右两路自四川毛儿盖出发,浩浩荡荡向草地行进,踏上了一路沼泽泥潭、激流险滩、饥寒交迫、风餐露宿的艰苦征程。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王玉清和战友每人带着几斤炒面,挺进茫茫草地。
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和战友们就断粮了。为了充饥,战士们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了,大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后,继续向前走去。
  因为连续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王玉清浑身无力,躺在一个水沟边休息。恍惚间,王玉清看到水沟里好像有鱼,但因为饥饿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贸然下去,因为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就在绝望的时候,王玉清突然想起来,军帽上有两根部队发给战士们整理内务缝补衣服用的缝衣针,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去钓鱼呢?于是,王玉清将缝衣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去钓鱼。王玉清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没过多久,居然就钓到两条小鱼。王玉清找来干柴,升起柴火,用脸盆煮起鱼汤,并把鱼汤分给身边的红军战士,战友们每人都分到了一碗鱼汤。
  在课文《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接过指导员交给他的照顾生病的战友的任务。为了让生病的战友有一口吃的、带领生病的战友走出草地,自从老班长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钓到鱼以后,他就尽可能找到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安顿好生病的战友就出去钓鱼。为了弄一点儿鱼饵,老班长常常翻遍周边草皮还是找不到一条蚯蚓,加上老班长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班长还是要让战友们能够多吃到点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可是老班长自己却从来没吃过一点儿鱼。
  老班长牺牲以后,战友小梁擦干了眼泪,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作为《金色的鱼钩》里的原型人物,王玉清践行老班长的遗志:要照顾好身边的战友,让更多的战友走出草地。在身边的战友饥寒交迫、徘徊在死亡边缘之际,王玉清想尽办法,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来给战友们充饥,并让更多的战友通过这个办法获得一点食物,用一枚“金色的鱼钩”诠释了红色的信仰,用坚决的行动践行革命理想、彰显军人本色,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1940年,王玉清在百团大战中火线入党。5年后,他考入延安炮兵学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炮兵,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解放战争中,王玉清率领炮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屡立战功。之后,他率领炮队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征战,参加了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粤中和粤东剿匪战斗。1952年10月,王玉清任五十四军一三○师炮兵室主任、一三○师司令部参谋长兼炮兵团团长。同年底,王玉清进入朝鲜,在志愿军三十八军炮兵指挥部实习。1955年9月,王玉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预备第三师炮兵副师长。1957年,王玉清调任福建省军区炮兵部主任,之后参加“炮击金门”战役。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炮兵司令员。1978年6月任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1983年9月离休,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征途漫漫,铸就不屈不挠的意志;铁流滚滚,谱写气壮山河的赞歌。从爬雪山、过草地到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炮击金门”战役等等,可以说王玉清的一生都在“长征”。在红色信仰的指引下,王玉清在风雨兼程、九死一生的“长征”之路、革命之路上铸就了光辉的革命业绩。
  王玉清曾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一枚枚泛着金光的奖章、勋章、纪念章,不仅见证着王玉清风雨如磐的革命路,也诠释着他在艰辛的革命路上写就的光辉业绩。一枚枚泛着金光的奖章、勋章、纪念章背后的红色故事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本文写作中,参考了小学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解放军报》之《101岁老红军王玉清——“金色鱼钩”映照金色人生》《故事中国——长征之金色的鱼钩》《红色毕节·初心故事》之《寻觅岁月深处的红色记忆——我市慰问寻访威宁籍老红军王玉清侧记》等,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