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67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邻里相过不寂寥
新闻作者:钟读花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居住城市楼房,真正的邻居,也许只有一户,那就是你家的对邻。说“对面不相识”,有点夸张,但见面只是颔首、寒暄,确是常态。深交者,也许有,少。
  所以,暇时静思,我便常常想到乡下,想到乡下人家的邻里关系。
  家住乡村,彼时,家家都有一个独立的庭院,庭院由篱笆扎成,或者由砖石砌成。庭院之间,大多是比邻而居,至多隔一条小巷,小巷极窄,只可两人擦身而过,所以,一条小巷可以说是隔而不隔。隔,是形式;不隔,是因为纵是隔巷低语,另一边的人也大多能听到,毫无隐秘可言。
  特别是一篱相隔的邻里,其关系之亲密,今人难以想象。
  早晨,天一亮,一家人家起床早,见隔邻还没人起床,就很自然地喊一声:“太阳都晒屁股了,怎么还不起床呢?”邻家听见了,也许正在室内穿衣着裤,于是,赶忙回应一声:“起来了,起来了,就起来了。”等到真正起床,走出户外,望望呼喊的邻居家,见邻居家正站立望着呢,于是,相视一笑,那笑容中,微露一份羞赧。
  饭做熟了,饭香四溢,其中一户人家,也许是煎了鱼,或者炒了肉,香味飘飘,飘到了邻家,邻家人嗅嗅鼻翼,自语道:“哎,对邻的饭菜好香啊。”于是,情不自禁,走到庭院中,若然,此时恰好对邻有人就站在庭院中,便脱口而出:“你们家做的什么好吃的,这么香。”邻人嘿然一笑:“没什么,没什么,改善一下生活。”
  下坡归来,顺便捎一筐猪草,斗笠上,也许还会插一支尾巴草的草穗,草梗上串着一串蚱蜢。彼此,是习惯的寒暄:“哎,薅了这么多猪草,够吃一阵了。”“哎,你捕捉的蚱蜢好肥,喝一顿好酒啊。”“嘿嘿,是的,是的。”近乎同样的话语,简单、淳朴,但其中,却是彼此的相知,和相互的关心。
  农家人,就是这样,把所有的一切,都融入简单的细节之中。
  农家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最有趣。她们总会忙里偷闲,不失时机地聊一阵。比如,饭后的一段简短的时间,她们会站在篱园边,隔篱闲聊。聊什么?无所谓,也许只是为了说几句话,释放一下内心的无聊。当然,总是有话题的,东家长西家短,是必聊的话题,农活家务也是必聊的话题,一切都是平常的、平淡的,可她们喜欢,她们在闲聊中释放自己,释放自己的疲劳,释放自己内心的郁闷。飞短流长是有的,流言蜚语是有的,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彼此都了解,所有的一切,其实最终都会涣然冰释。波澜,只是暂时的,风平浪静才是永恒。这是由农家人的简单和朴素决定的,这是由农家人本质的善良、醇厚决定的。一时的“波澜”,只是生活的浪花,为生活添一点色彩、添一点生动而已。
  农忙,是常态。农忙的时候,邻家会隔篱问询:“需要帮忙吗?”若需要,自会带上农具,前去帮忙。义不容辞,在农家人来说,不是口惠,而是行动,这叫做“实在”,农家人是靠行动来落实一切的。
  最有意思的是阴雨天。落雨了,农活是不能干了。那些平日忙活不止的大男人们,也闲了下来。闲了,自有“闲事”。其中一家的男人也许就会站立自家庭院,隔篱相呼:“邻家,还忙吗?”邻家听到了,赶忙走出户外,应道:“都下雨了,还忙什么,歇着吧。”于是,对面紧跟一声:“别闲着,过来喝一壶吧。”
  于是,邻家男人随声道:“有肴吗?”“哎,青菜总是有的,过来吧。”
  随后,便是男人们雨天的小酌。女人孩子们也闲不住,他们也会聚集到一家,无事,闲聊,融融泄泄,邻居家的美好,把个阴雨天,演绎得欢欢乐乐、沸沸腾腾。
  哎,那时的邻家,真是邻家啊,喜乐如一家,和睦极了,也和谐极了。
  多年之后,我读宋人姜夔《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诗之一,曰:“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特别是其中“邻里相过不寂寥”一句,叫人悠然神往,情不自禁,就想起昔年乡居的那些年月,往事历历,美好依依,愈加觉得旧时乡村岁月的美好。
  乡人的简单、素朴,乡人的无间、无私的邻里情,是我一生的美好记忆,也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