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选送精兵 子弟争立军功
■蒋领 张勇 中国国防报记者 卢军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今年下半年征兵体检现场。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第三小学组织学生到双龙镇凉山社区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学习“黔动先锋”威宁籍立功群体先进事迹。(岳刚 摄)
“我们家族先后有9人当兵,希望我能如愿以偿成为第10个。”8月9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征兵体检站,家住双龙镇凉山社区朝阳组的大学毕业生赵海军前来参加体检。体检结束,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希望能沿着同村立功群体的闪光足迹,在军营收获自己的军功章。
朝阳组位于威宁县城西部的西凉山山麓,共40余户人家,先后有21人参军入伍,15人次立功,88人次受到各类嘉奖和表彰,被誉为“功臣村”。
在乌蒙高原,像这样的“功臣村”还有不少。和赵海军一起参加体检的管萧,来自小海镇营丰村。这个村先后有67人参军,16人次立功。
“‘功臣村’是威宁籍官兵献身国防、建功军营的一个缩影。”县领导告诉记者,在“功臣村”影响带动下,2018年以来,威宁籍官兵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累计646人次立功,成为名副其实的“功臣县”。今年初,因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赢得广泛赞誉的“威宁兵”立功群体,被贵州省军区表彰为“黔动先锋”。
“从‘功臣村’到‘功臣县’,威宁籍官兵立功群体背后,既有我们选送精兵的扎实工作,也有榜样引领、功臣激励的显著效应。二者相互作用,形成‘送精兵’与‘立军功’的良性循环。在威宁籍官兵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的同时,适龄青年应征报名人数连续5年达征集任务数8倍左右。”县征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介绍,他们始终紧盯部队需求选精兵、送好兵,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机制。
“体能是优秀士兵的基础。我们严格把控兵员身体素质,专挑体能拔尖的应征青年。”县征兵办工作人员、人武部军事科科长陆朝政告诉记者,威宁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县。当地居民从小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心肺功能好,高原适应性强。2021年6月,威宁县被上级兵役机关确定为高原兵储备区,每年都有向高原部队定向输送兵员的任务。
为高标准完成这一任务,在县征兵办具体指导下,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威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继成立军事社团,选拔培养身体素质突出、服役意愿强烈的应征青年,组建高原兵预征班,采取文化课、专业课、军事课各占三分之一的教学模式,以身体适应、思想稳定、技能多元为目标,对社团成员进行定向培养。二等功臣、退役军人闵向东和另外4名从高原部队退役返乡的老兵一起担任高原兵预征班的军事教员,发挥功臣在选育精兵中的酵母作用。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下的训练生活,我们每周安排一定的军事技能课程,组织开展5公里、10公里负重长跑、抗寒冷等针对性课目训练,以缩短预征班学员到高原部队服役的适应期。”闵向东介绍,经过针对性培训的预征班学员,到高原服役后普遍适应期短、身体素质好,受到部队好评。
当天体检结束后,县征兵办组织全体应征青年来到县人武部营区参观。步入营区,一面展示2020年以来荣立三等功以上威宁籍官兵事迹的荣誉墙,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看着荣誉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豪迈。同乡前辈们在军营努力拼搏赢得的一枚枚军功章,是激励我们投身军旅的动力。如果能如愿进入军营,我要积极向他们靠拢,争取早日让自己的照片登上荣誉墙。”来自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军事社团的赵庆威说。
“用功臣事迹感召青少年,强化他们的国防观念、厚植家国情怀,是我县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普遍做法。”县委宣传部领导介绍,红军长征时在威宁播下革命火种,留下许多红色故事。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近年来,威宁县积极挖掘红色资源、讲好老区故事,同时大力宣传威宁籍立功官兵先进事迹,让他们建功军营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成为英雄”的浓厚氛围。今年初,“威宁兵”立功群体被省军区表彰为“黔动先锋”后,许多学校都把凉山社区朝阳组当作不挂牌的国防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激励他们学功臣事迹、立报国志向。
“这个军号是父亲收藏的。从小他就给我们讲战斗故事,希望我们长大后能走进军营,报效祖国……”退役军人姬正龙抚摸着父亲留下的军号,回忆起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述红色故事、和小伙伴玩带兵打仗游戏的日子。
从军21年,姬正龙荣立三等功2次,多次受到嘉奖和表彰。姬正龙2016年转业后,积极参加国防教育活动,用自身经历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如今,他的儿子金千寻也立志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为推动优质兵员的培养,威宁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落实优抚优待政策,做好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帮扶,大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军拥军氛围。”威宁县人武部领导介绍,2018年以来,该县先后向部队输送优质兵员2500余名,其中高原兵占比达47.8%。(相关报道详见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