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54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探秘威宁高原兵“群功现象”形成始末
新闻作者:叶启伟 陈武帅 张勇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处云贵高原贵州之巅的威宁县,因海拔高、自然环境特殊,又处贵州西部,被称为“贵州的小西藏”。
  这里的人民,自幼崇军尚武,从小拥有参军报国梦,许多孩子初高中毕业,便踊跃报名参军去实现保家卫国的梦想。由于身体强健,适应高原能力强,他们很多主动申请上高原。从高原走上高原,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高原兵”。
  2018年以来,威宁“高原兵”荣立三等功以上共646人,其中一等功2人次、二等功13人次、三等功631人次,连续6年立三等功以上人数破百,涌现出一等功臣赵海永、邓招香和二等功臣闵向东、王应学、马举卫等先进典型,形成独特的威宁“高原兵”品牌。
  威宁高原兵为何这么棒?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威宁高原兵“群功现象”的出现?近日,记者走进乌蒙腹地,走访立功群体军人家属,详细探秘威宁高原兵“群功现象”形成的始末。




为立功军人送喜报




王清珍和青年党员在一起



集训中的赵海永





邓招香(左二)与战友们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军精神深深播种在威宁人民心里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早在红军长征时期,红二、红六军团就曾在乌蒙高原深处的威宁开展“乌蒙山回旋战”,在威宁播下了革命火种。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一代代威宁人积极报名参军,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据资料记载,红军转战威宁20余个乡镇,留下了“红军树”“红军马”“红军豆”等感人故事。红军队伍在威宁积极宣传革命真理,打富济贫,受到各族群众拥护和爱戴。红军队伍拔营时,当地群众把煮好的苞谷和洋芋送给红军,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做向导,跋涉数十里和红军依依惜别。深受鼓舞的红军将士军心大振,一鼓作气,顺利到达云南宣威境内。红军的壮举,在各族群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培育了红色基因的种子。
  红军长征时期《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的原型人物之一王玉清、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人物王清珍、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原型人物王发坤,他们都是威宁籍士兵。在红色基因浇筑下,威宁“高原兵”传承先辈的坚韧、无畏精神,用实际行动叫响了威宁“高原兵”品牌。近年来,威宁积极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以《威宁史志》期刊为载体,讲好、宣传好革命老区故事,申报获批革命老区乡镇20个;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保护处13处;编著了《光辉的历程》《血染的史诗》《牛栏江怒潮》等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史实作品,许许多多红色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红色文化扎根在广大高原儿女的心中,变成了流淌的红色血脉和基因,代代相传。

连续6年立三等功以上人数破百,高原兵“群功现象”绝非偶然


  威宁之所以会出现高原兵“群体功臣”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渊源。
  自古尚武,家国情怀。广袤的乌蒙高原孕育了豪放的乌蒙儿女,一批又一批威宁“高原兵”从军报国,让这片土地形成了崇军尚武的浓厚氛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威宁被广为传颂,父子兵、父女兵、爷孙兵、夫妻兵、叔侄兵、兄弟兵、兄妹兵等现场普遍存在。
  身强体健,吃苦耐劳。威宁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内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威宁独特的地理环境养育威宁“高原兵”优异的身体素质,他们从小习惯高海拔地区的生活,身体强健,心肺功能突出,非常适应西藏等高海拔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
  优军抚军,全程服务。威宁各级各部门全力解决“三后”问题(即拓宽“后路”、稳固“后院”、优待“后代”),解决好退役军人的优抚优待、移交安置、就业创业工作,让高原儿女义无反顾投身军旅,奋勇争先屡建功勋。威宁梁才学校、贵州工贸职业学院成立奖学金对威宁“高原兵”荣获一二三等功现役军人进行专项资金奖励,充分激励了“高原兵”立功的激情;威宁多家本土企业联合推出优惠政策,对高原兵家属在威宁县城购房居住实行最大幅度优惠政策;威宁县城各幼儿园、各小学对军人子女就近入学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一直以来,威宁有拥军优属良好传统,多部门联动积极做好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足额发放、转业干部全部安置到行政单位、政府安排退役安置士兵全部上岗、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经济补助全部兑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足额发放到位、军队离退休干部和伤病残军人全部接收安置等优军抚军工作。”威宁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禄浩说。


开设高原兵“预征班”,高标准严要求为部队培育优质兵员


  6月26日,在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操场上,高原兵“预征班”军事教员闵向东正在组织应征青年进行抗缺氧训练,目前他和另外4名从高原部队退役返乡的老兵一起成为了高原兵“预征班”的教员。
  “我们在队列、体能等日常训练基础上,增加了间接冲坡、肺活量(训练)等高原部队训练科目,就是为了缩短预征青年到高原部队的适应期,能够在入伍后更早、更快地适应训练生活节奏去。”闵向东说。
  近年来,威宁县人武部选拔培养身体素质突出、服役意愿强烈的应征青年,组建高原兵“预征班”,探索建立了向驻新疆、西藏等高原地区部队培育优质兵员的新模式。威宁充分挖掘优质兵员潜力,从源头上提高兵员质量,军地合力建立高原兵选拔培养基地,面向部队需求,探索高原兵预征预储的新模式,目前已在辖区内两所职业学校先期实施,掀起了应征青年报名参军的热潮,开创了征兵工作新局面。
  自2021年1月起,威宁县人武部与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和贵州工贸职业学院紧密合作,通过高原兵“预征班”这一创新模式,围绕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军事特长、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积极探索军事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新篇章。
  “当兵锻炼人,当兵长本事,威宁高原兵保家卫国,建功军营的光荣事迹,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国防,建设边疆,再加上军地各项激励保障政策越来越完善,现在哪家只要有适龄的年轻人,无论是在外打工,还是在学校读书,家家户户都想把孩子送往军营,于是出现了威宁高原兵群体功臣现象。”威宁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征兵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林如是说。

营造拥军优属浓厚氛围,激发威宁“高原兵”投身军营再立新功


  目前,威宁已形成军地共同搭建“党委重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军地互动”的双拥工作机制,并持续开展“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活动,落实落细优抚安置政策,做到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参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发放等十个100%。
  2020年来,威宁优先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217人、转业军官安置2人,安置率达100%;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493人次,发放技能培训补助金170多万元;累计共发放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1.3亿元,发放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020余万元。
  “威宁县委、县政府对我们退役军人非常关心照顾,现在我成为羊街镇党政办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适应了从职业军人到基层干部的身份转换。”一等功臣邓招香说,他对退役后的工作非常满意。
  邓招香曾服役于武警四川总队特战大队,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荣立三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2015年还被武警总部评为“高级反恐特殊人才”,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兵王”。
  邓招香只是威宁优军抚军的一个缩影。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中,威宁坚持选优入伍,将一批又一批的威宁“兵王”送进军营。作为“全省双拥模范县”,威宁还成立创建指挥部、建立创建工作专班,军地共建、部门联动,不断丰富双拥内涵,在全县上下形成浓厚的双拥共建氛围,持续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每逢春节和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威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走访慰问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近年来累计慰问物资价值20万元,发放慰问金900余万元。倾力服务部队练兵备战,累计拨给驻威部队专款334.25万元,解决驻威部队遇到的实际困难,推进部队军事现代化建设。大力开展优先优惠服务,在银行、医院、电信、车站、政务大厅等服务窗口设立“军人依法优先”标志150余个,在停车场设置“军车、现役军人免费停放”标示牌130余个,为军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长大后我想去祖国的边防线,成为一名戍边战士。”这是威宁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苏诗媛的梦想。
  为了让红色的土壤更加肥沃,威宁历来重视国防教育。如今,走进威宁自治县第一小学,在校内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每到周五会有一群对军事感兴趣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主题活动。他们从红色故事中感悟到不畏艰险的精神,勤学苦练,动作规范,军姿标准,还掌握了简单的基础军事知识。在威宁很多学校,老师把红色故事制作成课件,让红色教育走进了课堂。
  为了让红色血脉更加涌动,威宁举全县之力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参与拥军爱民,不断完善双拥协调创新机制,打造双拥综合性文化广场和双拥陈列室,“双拥一条街”已有200余家门店自发加入拥军活动;组织音乐家协会专门为“高原兵”群体创作一首乌蒙战歌,激发服役军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积极申报“朝阳功臣寨”“双河致富村”等有关高原兵荣誉命名;组织“尚典映山海、礼赞高原兵”征文系列活动紧张有序进行;优秀退役军人企业家走进校园讲述立功受奖和艰苦创业故事,激励更多热血青年走进军营……如今,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成为英雄”的浓厚氛围,军人和退役军人回乡买房有优惠、子女入学有保障……
  从高原到高原,一个个威宁儿女勇往直前,他们卫国戍边,铁胆忠诚,敢打必胜;他们荣归故乡,领军创业,同样续写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