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51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高原兵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原砺尖兵
——从三个维度看威宁高原兵品质
王利华



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胜利的五星红旗飘扬欧洲之巅。



威宁自治县人武部走访慰问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烈士遗孀李金花。


  一家三代4人赴藏戍边的传承、一村88人军营建功的荣耀、一县连续6年立功人数破百的传奇,这些让人动容的故事,都发生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威宁的“群体功臣”现象,被树为全省“贵送精兵”典型,被贵州省军区表彰为“黔动先锋”。
  一代代威宁儿女以青春热血、赤胆忠心和实干笃行戍边报国,铸立起“威宁高原兵”品牌:过半新兵进入高原部队服役,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且绝大多数战士选择继续留队……这是“威宁高原兵”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勇献青春:过半威宁新兵争赴高原
 
  天高云淡、皑皑雪山,抵达西藏那刻,王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虽离家千里,但他目标坚定:“在这片高原上,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王维是威宁自治县大街乡人,去年3月,20岁的他报名参军。当他得知将去到西藏部队服役时,他和家人深感幸运。母亲安永梅说:“孩子一直念叨着去西藏,这下终于如愿了!”
  王维家中爷孙三代都是军人,从小他便种下了从军梦。心怀壮志的他,入伍仅1年,便荣立三等功。
  多年来,威宁自治县向驻新疆、西藏等地区高原部队输送了一大批优质兵员,进入高原部队服役的比率位居毕节市首位。据该县人武部军事科参谋陈宁介绍,近5年来,全县新兵进高原人数均过半。
  如此高的比率,始终离不开当地的红色文化底蕴。威宁自治县地处乌蒙山腹地,红军长征时期,曾转战威宁20个乡镇,留下了众多红色故事和革命历史遗址。威宁儿女“不爱红装爱武装,建功立业在军营”的情怀尤其浓厚。
  基于丰富的红色资源,威宁历来重视国防教育。走进威宁第一小学,在校内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每逢周五会有一群对军事感兴趣的同学在兴趣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主题活动。四年级苏诗媛的军姿尤其标准,自从参与活动后,她不仅学到了基础军事知识,也从红色故事中感悟到不畏艰险的精神。“长大后我想去祖国的边防线,成为一名戍边战士。”苏诗媛的理想越发明确起来。
  据该县人武部军事科参谋宋邦辉表示,目前国防教育已在县内500余所学校展开,从城镇到乡镇、小学至高中均已覆盖,并不断扩大范围、探索形式创新。
  宋邦辉说,通过高原兵入课堂、开展“军营开放日”、参观红色遗址等形式,让孩子们清晰地感知到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铁血荣光:威宁兵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
 
  威宁儿女扎根高原、建功边疆,连续6年立功人数过百。2018年至2023年,威宁自治县入伍人员共计646人次立功,其中一等功2人、二等功13人、三等功631人。一份份沉甸甸荣誉的背后,是一位位威宁高原兵在遥遥边关用血与汗高扬起的青春旗帜。
  “老赵冲锋,老马断后,誓夺第一。”2018年,在“厄尔布鲁士之环”赛场上,马举卫与赵海永身担重任。这场赛事是“国际军事比赛—2021”中持续时间最长、危险系数最高、比赛难度最大的项目。一同从威宁走出的二人,与队友一起克服恶劣条件、妥善处置突发情况,最终让五星红旗在“欧洲之巅”高高飘扬。赛后,赵海永、马举卫分别荣立一等功、二等功。“我向来不会落后,我们都不是轻言放弃的人。”马举卫说。
  像他们一样在部队立下功勋的威宁高原兵不胜枚举。“这离不开威宁高原兵对自信豪迈、乐观昂扬、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乌蒙品格’的传承。他们在实干拼搏中,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敢亮剑、勇打头阵敢冲锋、勇攀高峰敢较量、勇闯难关敢攻坚、勇担使命敢打赢的非凡品质。”该县人武部政委张勇说。
  威宁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威宁高原兵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当地青年从小就习惯了高海拔地区的生活。
  考虑到本地海拔与高原部队海拔仍有差距,为提高兵员素质,该县人武部联合教育、卫健等部门,指导院校试点开设“军事兴趣社团”。目前,威宁已有2所学校正围绕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军事特长、身体素质四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军事兴趣社团”教官苗康表示,“社团几乎所有成员都想赴高原戍边。对此,我们开展了耐寒、抗缺氧、间隙冲坡等训练,缩短学员们未来参军入伍上高原后的适应期。”
  为优中选优,威宁的征兵工作也是出了名的严苛:一张应征人员的大数据量化评分表、一场多部门联合的定兵会、一类针对高原兵的高原条件身体指标、一张廉洁征兵举报电话公示,都成为把关威宁兵质量的重要基础。
  来自新疆与西藏军区的接兵干部辜佳一和马彦这样评价威宁高原兵:“他们大都有较强的高原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并且理想信念坚定、组织纪律性强。”
 
加钢淬火:绝大多数威宁兵留队坚守
 
  “军人的光荣在于坚守。”这句话常被赵海永提起。入伍13年,他既面对缺氧干燥、滴水成冰的环境考验,也曾在比赛中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选择留在边疆为国效力,现已成为陆军边防某部队排长。
  像赵海永一样主动申请留队的人还有许多。大风吹不动、高寒打不动、强敌撼不动他们的卫国戍边之心。从军8年的一等功臣邓招香说,“两年时间转瞬即逝,留队可以持续提升本领,更好地担起保家卫国的任务。”
  大量威宁高原兵留队,除了部队的悉心培养,家乡的后方保障也成了他们的底气。“军娃”入学、就业安置、帮扶救助……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从方方面面切实保障军人权益,2023年以来,全县为35名军人子女解决入学问题、安置退役士兵60人、帮扶援助47人、走访慰问所有现役军人家庭。下一步,将围绕“三后”问题不断创新做好服务保障,切实解决军人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统计,威宁高原兵在顺利度过两年的义务兵阶段后,绝大多数主动选择申请留队,继续建功军营。
  而褪去戎装的威宁高原兵也在奔赴新“战场”——扎根家乡建设。“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直被马子寒铭记在心。20年前,他曾服役于西藏某部队,排长的一句教诲让他受益匪浅。退役后,他穿上警服,在2022年成为该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队长。由于马子寒带领的大队在2023年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成绩显著,被公安部授予一等功。
  同样,退役不退志的还有“兵支书”陆平龙,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带领村民为村中修通了5条产业路和通组路,修建便民桥7座。
  据统计,在威宁各地,仅“兵支书”“兵校长”“兵教官”等就有150余人,他们都在各个岗位上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写荣光。
 
(本版图片由威宁自治县人武部提供)


■评论

高原兵:从地域品牌到品质追求
王利华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强军兴军,关键在人。在乌蒙高原的威宁,有这样一群大写的“人”、大写的“兵”:一门三代四个兵,接续戍边上雪原;一个40余户人家的村寨,21人参军入伍,88人次建立功勋;全县6年在军营立功人数高达646人,被贵州树为争相学习的“黔动先锋”,成为新时代强军先锋的生动缩影。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威宁高原兵。
  贵州之巅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威宁儿女的强健体质,红色传统的经久传承提振起威宁儿女的报国豪志。崇军尚武,家国在肩,“爷孙兵”“父子兵”“父女兵”“兄弟兵”,一代代威宁高原兵争赴边疆,挥洒青春热血,争建铁血功勋。新征兵员超过半数主动申请赴高原,义务兵服役期满绝大多数申请留队,正是这种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从乌蒙高原到青藏高原,一位位威宁高原兵争走前列、勇作表率:面对极端自然环境,他们勇往直前,练就保家卫国好身手;面对挑衅攻击,他们誓死捍卫,在雪域边关以身铸界碑;面对国际军事赛场,他们敢打必胜,为中国军人争得无上荣光。
  砺出锋寒,雪孕梅香。2018年以来,威宁高原兵每年立功人数破百,铸就惊艳的“群体功臣”现象,这是对他们卓绝付出的最佳褒扬。
  良壤出壮苗。正是因为有了优渥土壤的滋养,高原兵才能持续涌现、生生不息。更让人惊喜的是,经过反复沉淀越发清晰的“勇往直前敢亮剑、勇打头阵敢冲锋、勇攀高峰敢较量、勇闯难关敢攻坚、勇担使命敢打赢”的高原兵品牌特质,正成为更多毕节籍官兵甚至贵州籍官兵的品质追求。


王应学:扬威世界的“高原兵王”
汪 韵



训练中的王应学。

  扎根极寒之地,鏖战欧洲之巅,他用一次次冲锋挺起“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胜战脊梁,用一块块奖牌展示大国军人善战风采。他,是卫国戍边的“雪域利刃”——王应学。今年1月,王应学被西藏军区表彰为“固边稳藏标兵”。
  王应学出生于军人世家,家住威宁中水镇上寨村,从小就听着爷爷和叔叔的戍边故事长大,立志成为一名卫国戍边的军人。9年前,王应学应征入伍,来到西藏某部队服役,成为一名侦察兵。
  绑着沙袋练长跑、在盛满水的脸盆里练憋气……为了快速适应训练节奏,王应学不断“加餐”加练,多次参加部队侦察集训,并在5公里武装越野时获得第一名。
  为国出征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16年,王应学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并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时隔6年,他再次出征,担任教练员、领航员、领攀队员等角色,不仅取得综合团体第三名、五个单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还创造了两个赛会项目的新纪录。入伍以来,王应学5次出国参赛。
  在他的记忆中,2023年那场国际军事比赛仿佛就在昨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凛,顶着肆虐的暴风雪,王应学和战友背着沉重的背包,在大雪中举步维艰地穿行。这是一场极具挑战性的军事登山比赛,参赛队伍必须穿越40公里、海拔4000米,被白雪覆盖、地形复杂的高山深谷,还要在两天内完成各种战术任务。
  与其他的参赛队相比,王应学和队友在滑雪项目上并不占优势,集训前他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登山滑雪。
  “在野外滑雪比在专业的滑雪场更具挑战性。因为野外环境不好预判,不时出现裸露石块、树枝等,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王应学说。
  比赛第一天,他们连续被几个国家超越,加上突发意外,另一支中国参赛队的队员摔断了腿,王应学所在的队伍士气有些低落。“我们必须拼到最后,为国争光。”队长王应学一边动员着队友,一边思考策略:“滑雪上我们不占优势,但可以利用上坡时追赶超越。”
  比赛进行到营救伤员课目时,紧张的气氛几乎让人窒息。王应学目光如炬,扫视着周围环境,果断地指挥一名队员利用绳索沿陡峭的崖壁直降低谷。当谷底传来准备完毕的信号时,他们飞快地穿梭绳索,将伤员和救治人员稳稳地提拉上来。在王应学的带领下,团队默契配合,缩短每项课目的转换时间,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实现逆转。
  立功喜报送到家乡那天,正是王应学和妻子帅玉婷的大喜之日。婚礼现场,他们收到了部队和该县人武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专程送来的“二等功臣之家”牌匾和立功喜报。
  6年前,王应学和帅玉婷相识。那时的他们,一个在西藏服役,一个在贵州上学,相距千里。为了能离王应学更近一点,帅玉婷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王应学工作所在地的公务员。两人携手奋进,共同守护雪域高原。
  入伍9年,王应学斩获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获“十大杰出士官标兵”和“四有”优秀个人等表彰,从农家少年成长为扬威世界的“高原兵王”。
  如今的王应学,已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军官,但他追梦的脚步仍在继续:“以前主要专注于自我锤炼,现在肩负使命,致力于培育更多优秀的战士。”


 
威宁全面提升双拥工作质效——
厚植高原兵成长沃土
汪 韵

  6月21日一大早,威宁自治县小海镇新光村63岁的退役军人王国军,便来到镇上丰茂农资公司购买农用肥料。
  结账时他出示优待证,一包化肥可少花10元。退役几十年,头回碰见买农资还能享优待,王国军迫不及待地将消息告诉了战友们。
  为了给身在农村的退役军人送去实实在在的优惠,威宁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日前联系农资企业,把拥军优属优惠优待项目向农村、农资领域拓展,帮助降低退役军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目前,全县已有4家农资农机拥军企业(门店)加入其中。
  威宁县委、县政府全面提升双拥工作质效,将其作为擦亮威宁高原兵品牌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双拥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该县成立了爱国拥军促进会,积极发动社会各行各业,从衣、食、住、行、娱、购、游等方面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更加便捷的优待服务,不断加大拥军优待力度,拥军优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不久前,威宁自治县海边街道的赵令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威宁军地部门敲锣打鼓将立功喜报送到赵令家中,让其家人深感荣耀。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活动在威宁已不足为奇,但每一次依然振奋人心。
  送好一张喜报,激励一群人。2018年以来,全县军地联合送出立功喜报600余份,军人军属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爆棚”,激发部队官兵安心服役、建功军营的热情。
  为让崇军拥军可感可触,威宁紧盯部队前沿、前哨、前线所需,关注官兵“后院、后代、后路”所盼,积极推动退役安置、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和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托入学等一批实事、难事落地见效。
  “能顺利安置到理想岗位要感谢好政策,给我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入伍12年的杨志江,退役后被安置到离家较近的威宁自治县兔街镇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站工作。
  为做实安置就业,让退役军人脚下有路,去年该县安置退役士兵60人,组织111名退役军人及其家属参加适应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岗位348个。此外,还走访所有现役官兵家庭,为47户官兵家庭排忧解难。
  为保证军人子女顺利入学,威宁军地各部门成立专班,让符合条件的军人子女都能到心仪的学校就读。2023年,该县军地解决35名军人子女入学问题。
  威宁持续营造社会化拥军氛围,打造了双拥综合性文化广场和双拥陈列室,将双拥元素融入生活、贴近民众。目前,“双拥一条街”已有200余家门店自发加入拥军行列。
  据威宁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禄浩介绍,威宁已形成军地共同搭建“党委重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军地互动”的双拥工作机制,并持续开展“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活动,落实落细优抚安置政策,做到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参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发放等十个100%。全县不断厚植崇军拥军沃土,为威宁高原兵“立功群体”现象持续涌现打牢坚实基础。